数字点击
2025年上半年,人民广场街道共参与18部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集,其中国家级14部、省级2部、市级2部,累计收集意见建议784条。更令人振奋的是,已有16条意见被采纳,其中全部采纳11条,部分采纳5条。数字背后,是基层智慧为国家法治建设注入的鲜活力量。
在议事小院开展意见建议征集
“我是一名退休职工,能亲身参与国家的立法讨论,感觉国家真的很重视我们老百姓的意见。”大连市西岗区人民广场街道新华社区楼长庞桂凤没想到,自己关于社区养老的建议能通过屏幕直达国家立法机关。
近日,这场聚焦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跨越上海、天津、大连、拉萨四地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视频征询会,让基层声音沿着法治轨道一路畅行。这也是设在街道层面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首次开展跨区域联动。而人民广场街道这个“国字号”联系点,正通过一套“融合”组合拳,让国家立法直抵基层,又让百姓心声“破壁”上行。
立法+调解,小站点撬动大治理
立法联系点如何不沦为“摆设”?人民广场街道首先瞄准了与调解深度融合。
在金钥匙调解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忙碌的人民调解员。他刚成功调解一起邻里纠纷,又拿出《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表,请当事人谈谈看法。“没想到调解纠纷还能参与立法!”当事人王先生颇感惊喜,“我刚才经历的漏水纠纷,让我觉得法律应该强化邻里协商的义务。”调解员对记者说:“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我们将立法征求意见融入调解过程,让群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能为国家立法建言献策。”
今年5月,西岗区综治中心作为全市首个区级综治中心揭牌,人民广场街道在此设立了融合性基层立法联络站。这个创新举措让立法意见征集延伸到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第一线。自运行以来,该联络站已征集意见建议32条,接待群众47人次,调解纠纷13起。
立法与调解融合,让法治在基层扎根更深。
立法+普法,法治种子播撒心间
“离婚时家务劳动补偿怎么计算?”在最近一期的“普法大讲堂”上,居民张女士向普法的法官提问。这场在立法联系点举行的活动,吸引了50多位居民参加。法官告诉记者:“我们发现,通过立法征询这个平台开展普法,群众参与度特别高。大家觉得不仅能学法律知识,还能直接为国家立法提建议,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立法联系点也是普法大讲堂。人民广场街道精准把握居民法治需求,梳理出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五大类14项具体问题,每月确定不同普法主题。截至目前,已开展普法活动8场,惠及群众400余人次。
更难得的是,普法过程中收集到的民生诉求,又为立法征求意见的前期调研奠定了良好基础。上半年,街道通过各类活动解决实际问题24件,同步征集法律法规草案意见17条。
立法+民生,民主全程触手可及
在新华社区的会议室里,十多位居民正热烈讨论着《大连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草案)》。网格员小陈一边记录,一边引导大家发表意见。“我们楼顶的通信设备经常出问题,建议条例中增加定期维护的规定。”退休工程师老赵说。他的建议被详细记录在册,将通过立法联系点逐级上报。
为了让立法更好地贴近民生,人民广场街道将群众参与立法从“立法中”向“立法前”和“立法后”两端延伸。年初启动的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吸纳了50余名各界代表,已通过10件民生实事。
7月3日,西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于丽艳带队到街道开展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在座谈会上,专家和代表提出的6条建议被同步纳入立法征集意见信息库。“这种结合执法检查征集立法意见的方式,让建议更加精准可行。”于丽艳说。
从“金钥匙调解室”、普法大讲堂到议事代表会议制度;从784条建议到13%的采纳率……人民广场街道通过立法与调解、普法、民生的“三个融合”,让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社情民意的“直通车”、法治宣传的“播种机”、社会治理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