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凌源市刘杖子镇刘杖子村五组贫困户张辅臣和老伴正在房前屋后地忙活着,对于这位80岁的老人来说,今年的春节与往年不同,因为这是一家人第一次在新房子里过春节,再也不必为了刮风下雪而犯愁了。
对于贫困户来说,建新房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省委政法委派驻在刘杖子村的扶贫工作队帮助这位老人圆了梦。
“这位老人家不容易,老两口岁数都大了,儿子也在去年2月病逝了,剩下老两口和儿媳、两个孙子5口人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的房子里,房子墙体都斜了,到处都是裂缝,夏天的时候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说起张辅臣老人家中的情况,凌源市委常委、驻刘杖子村“第一书记”刘勇十分了解。“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全家的收入就靠低保金和几亩苞米地,当年为了给儿子治病还欠了不少外债,我们到张老家走访的时候,就下决心要帮他把房子建好。”刘勇说。
“清华书屋”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2018年年初,驻刘杖子村扶贫工作队将张辅臣老人列为危房改建对象之一。但工作队很快发现,张辅臣老人享受的危改资金难以满足房屋重建的需求,工作队通过积极联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帮助张辅臣解决了危房改造的2万元资金缺口,建起了80平方米的新房。当老人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时,不善言辞的他逢人就说:“驻村扶贫工作队给俺家办了件大事,俺们全家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份大恩!”
帮助张辅臣老人改建危房,只是省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情系民生的一个缩影。
东干沟子村由于南沟组道路情况恶劣,提高了危房改造成本,造成维修资金不足无法动工的情况,经村两委班子商议,决定利用省委政法委专项扶贫资金解决南沟组村民危房改造运料费用,确保了翻建工程正常进行,危房改造工作如期完成,南沟组村民已经全部入住新房。据统计,仅2018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刘杖子村和东干沟子村共翻建、维修房屋18间。
扶贫工作一头连着困难村民的切身利益,一头连着公共服务。生活环境有没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没有提升,生活疾苦有没有减少,村民最有发言权。
在驻东干沟子村“第一书记”杨文渊的日记本上记载着这样一组数据:全村共有妇女儿童364人,其中49周岁以下妇女103人,49周岁到60周岁妇女有83人,60周岁以上妇女112人,学龄前儿童8人,小学和初中学生58人。
“孩子是当地的希望,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虽然生活条件差,但不能没有希望。”杨文渊如是说。
他通过调研发现,村内唯一一所小学师资力量薄弱,仅有一名代课老师负责教学,村内妇女儿童文化生活极度匮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全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省委政法委相关处室的帮助下,杨文渊通过与省、市两级妇联沟通协调,筹集12万元建成了110平方米的妇女儿童之家,他还自掏腰包2000元,购买了50个书包准备在竣工仪式上发放给妇女儿童代表,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与此同时,刘杖子镇“第一副书记”王强征集了6位省内艺术家的书画作品,并在沈阳举行了慈善拍卖,拍出了15万元善款,用于筹建刘杖子镇中心小学“清华书屋”。为支持刘杖子镇中心小学“清华书屋”建设,驻村工作队积极与沈阳市玖伍文化城取得联系,获捐赠图书1365册,价值3万余元。
要想富,先修路。刘杖子村内巷道狭窄,遇到雨雪天道路泥泞,村民难以行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驻村扶贫工作队多方协调,获得了原省交通厅的支持,一次性划拨项目资金75.6万元,对村内巷道进行了硬化。
“老百姓才是最可爱的人,铺设巷道总会碰到这家的墙、那家的秧,老百姓们不但没有怨言,还主动扒墙毁秧,支持项目推进。”忆起当年的激情岁月,曾在刘杖子村任“第一副书记”的高天华的脸上挂着满满的幸福。
村民们反映最为强烈的环境卫生差的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工作队的建议下,刘杖子村组建了环境卫生清扫队,并为清扫队协调了7台垃圾清运车及铁锹、扫把等工具,为7名清扫工人配备了四季工作服和御寒的劳保用品。
在刘杖子村党总支书记郝久臣看来,村里的变化还远远不止于此。5年时间的扶贫工作,改变的不仅仅是新建的村部和用水泥铺设的巷道,潜移默化中,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开始憧憬更美好的明天。
5年来,省委政法委派驻在刘杖子镇刘杖子村和东干沟子村的3批驻村干部,时刻都把村民的疾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难题。他们访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老乡的话语不清,就俯首倾听,老乡伸出的手一定要握,老乡送上的水一定要喝,要与老乡平起平坐……这些都是省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内部的铁律。他们的真情投入也换来了老乡们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