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誓让山村脱贫貌 心系乡亲总关情 省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系列报道(一)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白国军 | 发布时间: 2019-01-30 09:2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几年来,省委政法委派驻扶贫工作队扎根我省最西边的村落——凌源市刘杖子乡刘杖子村,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切实增强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贫困地区的发展。今日起,本报将连续刊出系列报道,回望省委政法委扶贫之路。

收购现场,王强(右二)帮助村民抬小米

收购现场,王强(右二)帮助村民抬小米

  过了小年就是年。今年的春节,刘杖子村贫困户郝大哥置办了比往年更丰盛的年货,全家人都在喜庆的气氛中迎接春节的到来。“今年值得庆祝啊!往年小米谷子的收购价格不到两块钱一斤,最高的时候也就卖到两块六。前段时间村里的扶贫工作队四块钱一斤收了我们的谷子,还帮着找销路卖小米,这真是坐在家里挣上钱了,而且比往年多不少呐!”说起今年的收入,郝大哥总是笑得合不拢嘴,他口中的扶贫工作队,来自省委政法委机关。

  多年来,省委政法委持续派出机关干部驻守在刘杖子镇及刘杖子村,帮助村、镇早日脱贫。虽然驻守的干部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他们对这一方土地的情谊始终未曾改变。寒来暑往,他们认真走访调研,摸清村情民情,帮助村委会、贫困户修缮房屋,多方争取资金帮助村里修上了水泥路,设身处地地帮助村民寻找致富的出路。

  “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就是扶贫工作队为贫困村开出的一剂良方。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只有真正摸清“谁贫困”“为啥贫”“怎么帮”等问题,才能确保“识真贫”“扶真贫”“脱真贫”。

  去年省委政法委增派到刘杖子镇担任第一副书记的王强,任职后第一时间就与镇、村领导班子商议适合刘杖子镇发展的集体产业。随后,他带领扶贫工作队集中走访了辖区内6个自然村,与3个村书记及多个种植专业户进行了深度交流,到赤峰红山文化博物馆、牛河梁遗迹博物馆进行学习,考察了建平县杂粮市场。经过调研他发现,距今6000—8000年前红山文化的发掘物中就有小米的碳化物,而牛河梁遗迹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象征。于是借助红山文化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农业品牌的想法初见雏形,并形成了发展牛河梁生态农业、打造农业品牌的工作思路。富硒黑小米正是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推动下,成为牛河梁生态农业的第一款农产品。

  2018年春季,扶贫工作队与刘杖子村“两委”紧密协作,积极推进绿色富硒黑小米生产项目,挨家挨户做农户和贫困户的工作,鼓励他们种植杂粮,及时调整了种植结构和规模,使刘杖子村杂粮种植面积由2017年的60亩发展到2018年的200亩。

  同年7月17日,省委政法委召开了牛河梁生态农业优质农产品发布会。发布会上,刘杖子镇政府与9位企业家签订了扶贫框架协议。重点推介了牛河梁生态农业两款优质农产品:富硒黑小米和富硒巨峰葡萄。此次发布会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等25个省直部门、30家媒体的支持,牛河梁生态农业得到宣传推广。

  同年11月25日上午,省委政法委帮扶项目——牛河梁富硒黑小米现场收购仪式在刘杖子镇贫困户的期盼中如期举行。在得知省委政法委扶贫干部进村收购黑小米后,一大早,刘杖子村、房申村、东干沟子村和洼子店村的村民们早早地就将黑小米分别运送到指定地点等待收购。筛谷壳、称重量、填单据、搬运上车……收购现场热闹而繁忙,一袋袋黑小米堆积成了小山。当天就以每斤4元,高于市场价1.4元的价格共收购黑小米10万斤,发放收购款40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较去年提高了3倍。

  2018年12月4日,扶贫工作队从早上8点开始,雇人、雇车、过磅检斤,从3个村的小米存放地将10万余斤的谷子装上了卡车。黄昏时分,载满谷子的卡车才缓缓驶离刘杖子镇,向140公里外的建平县朱禄科镇的小米加工地驶去。到达加工厂时已是晚上8点多钟,车辆过磅、卸车,与加工厂商定加工协议……忙碌了一整天的扶贫工作队返回凌源市的时候已是半夜了。

  从确定思路到稳步实施,再到收购加工,牛河梁富硒黑小米的诞生之路正是省委政法委推进项目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一年来,王强带领扶贫工作队不断扩大特色农业品牌效应与品牌规模,探索推出了洼子店煎饼、葡萄酵素、段家烧锅酒、物理压榨非转基因豆油4款优质农产品,同时还在探索推出系列产品,致力于把“牛河梁”品牌打造成黄金名片,为刘杖子镇集体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条条村路更平坦了,一盏盏路灯亮起来了,危房得到翻修,镇上的中心小学建起了“清华书屋”……现如今,正在脱胎换骨中的刘杖子镇及刘杖子村的变化远不止这些。村民们的钱包鼓起来了,心里更敞亮了,贫困户更有自信摆脱昨日的贫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