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0多万元的运费拖了很久不给,本溪市平山区某运输公司老板急得嘴角起泡,工人等着发工资,铲车坏了没钱修,再拖下去,小厂子就得关门。而欠账的被告本溪某企业也有苦衷,资金链绷得紧,一时半会儿拿不出全款。
近日,这剑拔弩张的僵局,被本溪市平山区人民法院和行业调解员联手化解了。
事情还得从2023年5月说起。原告某运输公司与被告某企业签了租车协议,进行铲车除渣运输,按台班算钱,定期结账。前前后后干下来,总运费算到了100余万元,但被告企业只付了49万元,剩下的50多万元拖成了“老大难”。原告天天催被告,得到的回复不是“效益不好”就是“再等等”。
平山区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接收案件后,深知涉企纠纷拖不得、僵不得,这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经营,更关系区域营商环境的温度。
法官先询问双方愿不愿意调解,听说调解不用闹上法庭伤了和气,还能保住经营节奏,原、被告都松了口气。
于是,平山区法院把本案委派给了本溪市平山区中小企业协会调解工作站的调解员姚晓红。姚晓红了解中小企业的难处,更懂和气生财的道理,她耐心做双方工作:“这钱是救命钱,拖垮了人家,法律上说不过去,但被告确实周转难,咱们能不能想个两全的办法?”
一番琢磨后,姚晓红提出分期付款、减免部分逾期利息的方案。法官帮着把法律关,算清违约责任、敲定还款节点。
经过几轮磋商,双方终于点头。分期还款的方案,不仅能让原告企业慢慢回血,也让被告企业有了喘息空间。
记者采访得知,自2021年11月起,平山区法院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搭起了合作桥,让专业调解员深度参与涉企纠纷化解,线上线下齐发力,通过高效、柔性的方式,减少诉讼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截至今年上半年,平山区法院已委派平山区中小企业协会调解工作站参与办理相关案件516件,这些案件大多不用开庭就彻底解决了纠纷,既节省了企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也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