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强化命案防控 守护生命平安 建昌县防控命案调查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王大海 通讯员 王益峰 | 发布时间: 2016-09-05 10:22
  两年前,建昌县曾因发生十余起命案而被上级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当地的老百姓因而也缺乏安全感。而如今,建昌的老百姓告诉记者,很久没听说发生命案的事了。记者了解到,去年建昌县的命案比上一年下降50%,而今年至今命案发生率为零。建昌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昱生说,建昌县委、县政府按照葫芦岛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兴建”与“安建”并重,“富民”与“安民”并举,狠抓理念转变,牢固树立“命案可防、可控、可治”新理念,狠抓基础工作,立足源头,着眼变量,着力完善命案预防治理体系,实现了命案发案数和万人发案率大幅双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双提升。
 
  源头防控
 
  建昌县下辖27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76个行政村、12个社区,总面积3195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建昌县委政法委针对命案问题,对全县命案的发生原因开展专题调研,发现建昌发生的命案主要是由婚姻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引发的,个别还有精神病人杀人的命案,而恶性、临时激情命案却很少。于是,建昌县提出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防为主、以防为先、以防开路,调解为先,从矛盾纠纷演变激化过程预防命案,从被动破案向主动防案转变”的治理思路,围绕民不转刑、刑不转命、命不致死关键环节,树立命案可防、可控、可降的三大理念和必防必治责任意识,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命案的发生。
 
  充分发挥矛盾排查调处网络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建昌县以人民调解组织为核心,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组织网络,形成了以县、乡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为依托,以司法所为支点,以各村(居)调解委员会为纽带,以屯组、小区网格员为网眼的长期排查调处动态管理网络,建立健全“党政主导、综治协调、各方参与”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各乡镇整合司法、信访、派出所、法庭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调解力量,建立了“三位一体”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各县直部门也设立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平台,简化程序,规范运作,台账齐全,方便群众,做到对各类矛盾纠纷真正排查到位、调解到位、解决问题到位。同时,公、检、法、司四个部门选派46名优秀政法干警到部分治安重点村(社区)任法制副书记,进一步加强民事纠纷排查调解工作。目前,全县建立县级调处中心1个,乡镇级调解中心28个,村级调委会276个,社区调委会12个,医疗卫生、道路交通、家事关系、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校园纠纷8个行业、专业性调解委员会,有人民调解员2862人,实现了100%全覆盖。
 
  创新调解工作方法
 
  建昌县以“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立足基层实际,探索出一套适合基层调解工作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调解中要因地制宜,抓住矛盾纠纷的主要矛盾点,发挥调解员的最大优势,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调解。如:“小能人”规劝法。“小能人”可以由村(社区)中德高望重的人组成。这些人熟悉本乡本土的风俗和惯例,威望较高,立足于化解和理顺矛盾纠纷。“民俗乡规”制约法。可以利用道德规范、乡规民俗、民间习惯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最简洁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民事纠纷。其中,小德营子乡新立屯村已连续实现15年无刑事案件、无群体性上访事件、无重大治安案件。在新立屯村,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户村民认为自家老坟茔地四周都是另一户同组村民的承包地而影响自己上坟,两户村民一言不合就吵了起来,后逐渐升级动起手来。村老党员、网格员栾成祥、于旺权两人闻讯赶到现场,凭二人在村里的威望立即喝止住双方,并做双方思想工作,最后经双方协商,通过置换承包地,解决了村民上坟的问题,也化解了纠纷,双方握手言和,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成刑事案件的危险。这就是“小能人”规劝法和“民俗乡规”制约法。2015年以来,建昌县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74起,调处成功1735起,成功率达98%以上,预防民转刑案件3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建昌县鼓励通过先行调解等方式解决问题,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建昌县,不少矛盾纠纷是依托乡镇综治工作中心来化解的。乡镇综治工作中心把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信访办、司法所等职能部门合并在一起,依托各成员单位,实行“八统一”工作流程,即中心“统一受理、统一表格、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时间、统一督办、统一归档、统一考评”,同时,乡镇中心积极配合法庭加强庭前调解工作,尽早实现息事宁人、案结事了。通过健全“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社会治理联合创新”等联动工作机制,协助乡镇党委、政府开展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把治安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共同维护社会稳定,成为群众解决矛盾问题的终点站。
 
  依托社会网格化管理来化解矛盾纠纷。在县综治办的指导下,建昌县在276个行政村、12个社区全面推行了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模式,全县以乡镇为单位划分28个一级网格;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划分288个二级网格;以村、社区工作人员职数为基数划分1285个三级网格,设立网格长1285名;以自然屯、村民组和物业小区为单位,划分2862个单元网格,设立网格管理员2862名,做到一人一网格。全县形成了以“党支部+综治维稳工作站+网格长+网格管理员”为线条的社会治理网格化四级管理模式。每个网格管理员对所负责区域的四大方面情况掌握到位,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承担着政策宣传、民意通达、矛盾调解、扶贫帮困等职能。在平安建设工作中,由于他们掌握矛盾纠纷更及时、更具体,化解方法更确切,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小矛盾不出网格的工作目标。2015年以来,通过网格员直接成功化解各类民事纠纷76件。
 
  依托治安调解来化解矛盾纠纷。建昌县基层派出所作为一线执法单位,经常直面并化解大量各类的个人及群体性矛盾纠纷和事件,巧妙运用不同的调解方法,化解大量民事治安案件,有效预防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发生。
 
  珑塔镇胜利村一户村民曾与另一户村民互换承包地,2014年4月春季种地前,一户村民突然反悔找另一户村民要再换回原地耕种,结果两家反目成仇,通过镇、村组织调解没有成功。2015年5月玉米出苗后,一户村民把另一户村民的玉米苗拔掉,引发双发动手。镇派出所民警吉浩、刘国福及时出警,并进行调解,双方终于同意维持原互换协议不变,事情圆满解决。2015年以来,各乡镇基层派出所共参与治安调解930余起,有效避免民转刑案件7件。
 
  建昌县依托诉前调解来化解矛盾纠纷,以提高诉讼效率、减少诉讼成本为宗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当事人的广泛赞誉。2015年以来,建昌县人民法院审理民商事案件5275件,审结3594件,调撤案件2116件,调撤率达58.88%,在葫芦岛市6个基层法院中名列前茅。
 
  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建昌县在控制命案工作中,着力织牢多种防控网,围绕案件抓防控,最大限度压缩作案空间。
 
  织牢街面巡逻防控网,建立扁平化指挥调度和就近调警、相互增援、相互接应、巡处一体机制。城区普遍实现1分钟到位、3分钟处置、8分钟增援的警情处置圈,打通指挥最后一公里、抢占接处警最先一分钟,全县形成村(社区)巡防队夜巡、交警平台路巡、派出所辖区巡及武装巡逻重点巡的全天候、无缝式巡逻防控新格局,有效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建立阵地网格化管控机制,将城区网格化分片,打防管控的警力按划分的网格承担防范打击犯罪的责任,将打击力量直接部署在街面,部署在人民群众身边。
 
  织牢视频监控技防网。在建昌县的主要公路路口、重点部位、易发案地区、人流密集场所等地区,增设视频监控点位,统一整合各类视频监控资源,进一步扩大全县视频监控点位的覆盖密度。目前高清视频建设90个点位已建成,全县三级视频点位新增3000个,110高清视频指挥调度系统已安装完毕。同时,结合企事业单位、学校及重要部位,整合视频监控资源900个,强化实战运用,增强发现、跟踪、固证、侦破能力。
 
  织牢乡村防控网,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织牢网络信息防控网,严格落实手机实名制和网络24小时巡查管控,提高网上侦防能力。
 
  管好特殊人群,减少作案主体
 
  管住特殊人群就可以有效减少治安案件、防住命案。这也是建昌县命案降低的原因之一。建昌县不断加强完善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吸毒人员、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障碍患者和艾滋病危险人群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帮扶体系,促进特殊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
 
  据了解,建昌县现有矫正对象370人,衔接率达100%,安置率达100%,无一人脱管、漏管;刑满释放人员129人,安置率、帮教率达100%。加强重性精神病人的治疗服务,县民政局建立了救助管理站、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社会救助协力救治精神病人的长效机制,全力预防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这些做法已经走在我省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