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民族一家亲 平安驻社区 沈阳唱响少数民族平安歌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李滢乐 | 发布时间: 2016-09-05 10:21
  编者按:
 
  据统计,目前,沈阳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76.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9.45%。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民族工作纳入全市重要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在民族团结进步上下了很大的力量。
 
  同时,沈阳市还不断完善民族事务服务体系,2016年8月,沈阳市还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示范城市,也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
 
  就是在这样的重视与服务下,沈阳市的少数民族像一家人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沈阳像他们的一个大家,社区像他们的小家,身边的邻居都是他们的家人,而少数民族市民也为平安建设作出了很多贡献。



少数民族居民成为西塔地区治安防控的一分子
 
  服务与调解并重
  全社会调解少数民族服务站成立
 
  沈阳有个著名的“回回营”,是沈阳市最大的一处回族聚居区。2001年,回族小区改造,建立了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这也是沈阳市惟一一个以少数民族命名的社区。
 
  回民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李秀华告诉记者,回民社区共有居民5273户16980人,主要由7个民族组成,其中回族人口占社区人口总数的50.6%。
 
  2008年,回民社区荣获了沈阳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称号;2009年,回民社区荣获了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称号;2012年,回民社区还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一个个荣誉都是源于和谐。
 
  李秀华说:“在回民社区,和谐是最重要的。民族纠纷无小事,只有和谐,社区才能有发展。”
 
  但随着当地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多、少数民族商贩增多,涉及少数民族利益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
 
  为了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矛盾,2015年12月4日,朱剪炉街道将服务民生的理念贯穿到调解工作中,在回民社区成立了“全社会调解少数民族服务站”,这也是沈阳市首个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工作站,并在此成立了东北地区首家街道层面的地区性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少数民族服务站充分发挥服务和调解两大功能,解决百姓身边的实际问题,化解百姓关注的社会矛盾和家庭、邻里矛盾,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全社会调解工作格局作出了贡献,极大方便了驻街少数民族居民。
 
  8月25日,朱剪炉街道还在回民社区召开全社会调解朱剪炉街道少数民族服务站成果交流会,信访局、全社会调解委员会、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和8个社区的优秀调解员代表参加了会议。
 
  用情讲理解矛盾
  社区书记耐心化解民族纠纷
 
  为了居民之间的和谐,李秀华没少费心思。
 
  有一位姓曹的汉族居民住进了回民社区,并养了几只荷兰猪作为宠物。于是,周围的回民邻居就有意见了,觉得这个宠物在身边犯了忌讳。
 
  好几次,这位曹大哥的邻居都找他协商,但曹大哥就像没听见一样,每天还带着荷兰猪在院子里逛,这让矛盾越来越严重。
 
  李秀华知道这事后,来到了曹大哥家,对曹大哥说:“大姐今天来没别的事,就是想问问你能不能别养这个宠物了?”
 
  曹大哥理直气壮地说:“我养宠物怎么了?我养宠物是我自己的自由,有哪条法律法规说我不能养荷兰猪了?”
 
  面对曹大哥的态度,李秀华耐心地说:“的确,养什么宠物是你的自由,但大姐想说的是,除了法,咱还得讲点情、讲点理是不?毕竟你住在少数民族小区,应该尊重一下这里少数民族的习惯,都是楼上楼下邻居住着,别因为这件事伤了和气。”
 
  在李秀华的耐心劝导下,曹大哥想通了,他当晚就把几只荷兰猪送人了。
 
  李秀华和记者说:“化解矛盾不能只讲法,也要讲情讲理,还得耐心,注意说话方法,让当事人心里舒服,这样才能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李秀华的带领下,回民社区的居民特别团结友爱,主动尊重别人的民族习惯慢慢地成为了一种风气。
 
  用真心换真情
  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回民社区还用真情、亲情化解了许多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
 
  特别是前一段时间清真美食街改造中,回民社区把一件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清真美食街是回民社区的一条主营餐饮的美食街,里面共有38家商户,为了招揽顾客,每家商户都自己搭建了门垛,而且一家比一家大。
 
  今年,沈河区准备改造清真美食街,这就需要把商户自行搭建的门垛拆掉,沈河区相关部门找到了回民社区,想试试能不能让商户们把门垛自行拆除。
 
  在别人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为每家商户的门垛都是花钱建的,最大的一家商户是来自新疆的阿布家,去年刚花了13万新修的门垛,怎么可能说拆除就拆除?
 
  可就是这件不可能的事,在少数民族服务站的努力下,变成了可能。
 
  原来,阿布和回民社区的关系特别的好,阿布媳妇住院,都是李秀华帮着联系的,阿布孩子上学,也是李秀华帮着找的学校,所以阿布从心里感谢社区。阿布还在社区资助了5名孤儿,可以说,阿布和社区有着特深的感情。
 
  为了拆门垛的事,李秀华直接找到了阿布,一开始阿布死活不同意,毕竟这门垛花了自己太多的钱,但李秀华依然耐心地做工作:“我知道你肯定不愿意拆,因为你花的钱最多。但花的钱越多,也就说明你的违建越严重,你在社区居民的眼里,一直是特别积极向上的形象,要是真有一天铲车来这把你的违建扒了,居民得怎么看你?所以大姐就是希望你能自己把违建拆除了,你是这条街上最大的商户,大家可都看着你呢。”
 
  经过了一个多月反复的劝说,阿布终于下定决心,找人自己拆了门垛。
 
  拆门垛那天,附近的人都跑过来看,因为谁也不相信阿布真就自己动手了。随后的几天,清真美食街上的其他商户也纷纷自己动手拆除了违建的门垛。仅5天时间,清真美食街所有商家均在社区志愿者积极配合下全部完成自拆。
 
  自愿巡逻
  “阿妈妮”志愿者巡逻队保一方平安
 
  除了回民社区,西塔地区也是沈阳一个少数民族特别多的居住区,由于这里娱乐场所特别多,所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特别多,存在很大治安隐患。
 
  为了维护这里的平安,沈阳市公安局和平分局西塔派出所社区民警贾树辉把辖区当成自己的家,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居民。
 
  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朝鲜族孤寡老人韩大妈向贾树辉反映:她家楼上的住户是外来租房子住的,经常半夜回来,并且动静很大,经常扰她一宿都不能安睡。贾树辉了解到,韩大妈家楼上住着一对在附近打工的夫妻,二人差不多每天都是半夜回来。
 
  贾树辉耐心地对夫妻二人说:“你们夫妻两人确实是下班很晚,并且在楼上动静太大,影响老人休息。我给你们想出了一个好的办法,就是你们租一间一楼的出租房住下,这样就不会影响他人了,房子的事你们别发愁,我帮你俩租。”
 
  小夫妻深受感动,最后同意搬家,两家的矛盾就这样化解了。
 
  在贾树辉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居民也加入了维护社会平安的队伍中来,方迪社区的“阿妈妮”志愿者巡逻队就是其中的代表。
 
  “阿妈妮”巡逻队共有队员12人,其中少数民族队员共有7人,今年72岁的朝鲜族居民李英姬就是其中的一员。
 
  贾树辉告诉记者,李英姬平时特别热心肠,她不仅是巡逻队员,还是社区的院长、楼长,居民有什么事都愿意找她,也特别听她的话。“李奶奶和其他巡逻队员只要有时间就在社区里转转,谁家房子出租,谁家新搬来了租客,她们都知道,遇见什么事都热心地上去问一问,有什么情况都能第一时间和她说。”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可以说,“阿妈妮”巡逻队延伸了贾树辉的视线,成为了西塔地区平安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