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丹东:“三沿”特色加固社会治安防控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栾岚/文 记者 蔡 | 发布时间: 2016-08-08 10:17
突出沿边、沿江、沿海 做实“五大系统”“六张网络”
 
  家住丹东市振兴区六道沟街道工人村社区的刘奶奶常说:“我们小区内有监控探头,路上有警察巡逻,小区还有志愿者巡逻队为大家服务,我觉得生活好安全、好放心。”
 
  近年来,丹东市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平安建设的核心工程,持续推动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全市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民警与社区工作者一起入户走访
 
 
  今年4月,丹东市成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领导机构,组长由丹东市委书记孙兆林、市长石坚担任,各县(市)区委和政府、市综治委成员单位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真正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大格局。
 
  此外,全市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突出沿边、沿江、沿海特色,做实基础预防、发现管控、指挥处置、精确打击、综合保障“五大系统”,建强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城乡和社区治安防控网、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和信息网络防控网、边海防管控网“六张网络”,突出重点,加速全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向更高标准提升、向更深层次拓展、向更广领域延伸。
 
  警民互动联防 共促平安和谐
 
  在丹东市振安区珍珠街道,每天都能看见这样一支队伍,统一的迷彩服,让人有一种安全和信任感。
 
  珍珠街道政法综治委员周丽告诉记者,区综治办与派出所沟通成立警民联防工作站,并在每个社区设立站点,站长分别由管片民警担任,成员包括社区的离退休人员的优秀代表,警民联防队每天由各管片民警带队,深入社区巡逻,这样一来增加了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
 
  一年夏天,巡逻队伍行至江边,见到一个女孩求助,原来她和朋友在江边的石凳休息,不留神被人顺手牵羊把手提包拿走。警民联防队立即在江边排查,虽无果而归,但从此也吸取了教训,加大了在江边的巡逻力度,从此,江边再也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保证了珍珠边境一带的平安。
 
  警民联防队热心为百姓服务,百姓很信任他们,有事都爱找他们解决,振山社区的五组是个棚户区,里面人员复杂,尤其是白天年轻人上班后就只有一些老年人在家,因此警民联防更侧重于这一方面。辖区内有76岁老人家的玻璃被一精神病患者一连砸碎多块,吓得老人听到碎玻璃落地声也不敢出去。警民联防队的卢姓民警发现后,及时将其制服,同时在调查中发现,他砸坏的玻璃不止一家,面对一个无自制能力的患者,卢姓民警自己掏钱买来玻璃并请人镶上,感动得几个老人热泪盈眶,紧紧握着他的手,感激之情无以言表,随后把一面锦旗送了过来,以表达心情。
 
  如今,警民联防队每天以饱满的热情、警惕的眼睛投入工作,保卫一方平安和谐。
 
  “一号工程” 社区警务新模式
 
  8月2日一大早,振兴区六道沟街道工人村社区民警李鸣晓就来到了社区,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李鸣晓现在有一个新的称呼——社区副主任。她告诉记者,从4月底开始,她就已经到社区任职了。她还不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了校园法制讲座、毒品预防教育讲座,让居民更多地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
 
  今年丹东市以振兴区为试点,全力推进网格化和社区警务整合“一号工程”建设,建立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三沿”特色社区警务新模式。
 
  街道政法综治委员马德俊告诉记者:“我们街属于老旧小区,商业网点少、居民多,很多居民都在自家门前或楼洞内堆放物品,为了能更好改善小区环境,我们对小区的乱堆乱占进行清理,很多居民不理解,与社区的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六合社区民警顾博能及时出面讲解,让百姓了解小区改造对大家的好处。”
 
  有时邻里发生的一些矛盾纠纷,社区工作人员两三天才能调解完,现在社区民警运用法律知识一天的时间就能给调解完。办事处有两所小学、一所中学,为了能让学生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社区民警带领社区平安志愿者对校园周边进行排查、清理安全隐患,并与学校建立联系网,放学期间,社区民警在校园周边维护治安。
 
  据记者了解,下半年丹东市将在全市全面铺开网格化和社区警务整合工作,结合丹东实际,推进“一区5人管理”、公安局党委成员联系派出所、机关部门包保派出所、领导干部包保社区警务、社区警务和社区工作“同址办公”、“五项联勤”等工作制度,落实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副书记或副主任,驻村民警兼任村副书记和每月补助金制度,为社区民警扎根社区创造有力条件。
 
  全民参加 筑牢平安基石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关键在于建设,要下大力气把基层基础工作抓得更扎实、筑得更牢靠。近年来,丹东市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整合、调动社会治安资源,积极参与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平安建设中来,让群众成为“千里眼、顺风耳”,形成“平安丹东,共建共享”的社会共治局面。
 
  从去年开始,只要走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大街小巷、沟沟岔岔,居民们总能看到巡特警、交警、保安以及中心户长等人员在巡逻。宽甸满族自治县有景区、林区、社区、乡村以及边境线,来往人员和地域情况都较为复杂。为了构建一个平安和谐的环境,他们把巡特警、交警、社区民警、综治巡逻队、综合执法等专门力量集合起来,建立一个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而在振安区的人防队伍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平安小使者。
 
  为扩大平安志愿者的覆盖面,增强中小学生的平安意识,振安区招募了200多名中小学生作为平安小使者。
 
  孩子们头戴小黄帽、戴着红领巾,在课余时间活跃在各个社区、村,进行法治宣传、清洁周围环境、开展治安巡逻等,成为振安区珍珠街道一道靓丽的风景。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街道组织“平安小使者”队伍配合大人做工作,利用他们的特点开展平安创建,这些小使者在大人们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防洪动员疏散有他们的身影,禁烧现场也有他们的足迹。有一个叫曹楷的同学,每次小使者活动,他都主动参加,发现情况及时向社区汇报,特别是每年的四次禁烧劝阻活动,曹楷一次不落,即使家中拆迁到几十公里以外,也坚持参加,为其他青少年作出了榜样。
 
  有了这些平安小使者,整个街道犹如有了一双双流动的警惕眼晴,保证了居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构建了和谐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