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岫岩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干了件新鲜事——针对一起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案子,发出了全省首份《家庭赡养指导令》。
这纸指导令,既是给子女敲的警钟,也是给老人的“定心丸”。这种“法律底线+情感纽带”的解决方式,也将剑拔弩张的赡养官司变成亲情修复的契机。
事情的主角是89岁的刘奶奶。她这辈子拉扯大三个儿子一个女儿,2000年老伴儿走后她就一个人扛着。如今,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吃饭穿衣都得靠人伺候,可四个子女却各有各的说法。这个说自己家经济紧张,那个翻出几十年前的家务事抱怨不公,反正就是互相推脱,谁都不想多担待。法院的人来来回回调解了好几次,嘴皮子都磨薄了也没用,最后只能走诉讼程序。
主审法官心里盘算着,这案子要是简单判个每月给多少钱,看似解决了问题,其实可能更糟。本来亲情就有了裂缝,再来个冷冰冰的判决书,以后孩子们怕是更不愿登老人家的门了。思来想去,法官决定双管齐下:一边用法律分清责任,一边用情理拉近距离,于是就有了这份《家庭赡养指导令》。
这份指导令挺特别,里面不光摘了民法典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关于赡养的硬规定,说清了子女得管老人的吃喝、照料,还得常陪着说话解闷。更贴心的是,里面特意提的这句“尊老爱老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没那么多官样文章,倒像是家里长辈在劝和。
让人没想到的是,指导令发出去第二天,老人的二儿子就主动打来了电话。“法官,我不是不养我妈,就是怕我万一住院了,老太太没人搭把手。您看能不能再帮着说说,弟兄姐妹搭个伴儿轮流照顾?”这通电话,让大家觉得这事儿有了向好的苗头。
“这还是头一回用指导令处理赡养事儿,既没松了法律的劲儿,又多了点人情味儿。”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王岩觉得,这种方式挺好,既警告了那些想躲清闲的子女,又试着在修复关系上下功夫,说到底还是想把尊老爱老的家风弘扬起来。
其实这几年,鞍山法院在处理与老人相关的案子时,一直向既讲法理又带温度努力,他们总说,不能让老人赢了官司却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