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巴尔虎山呦呦鹿鸣——沈阳现野生梅花鹿释放生物多样性新信号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记者 张乐悦 | 发布时间: 2025-07-24 08:43

  ● 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辽宁大学团队用4个月时间共布设20台红外相机监测设备。

  ● 2023年秋季,法库县巴尔虎山首次发现野生梅花鹿活动踪迹。

  ● 至今共捕捉到71次梅花鹿活动。

  ● 目前估测种群数量在50—60只左右,且包含多个幼仔。

  ● 红外相机镜头还记录下豹猫、狍子、猞猁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蒙古兔、北松鼠、东北刺猬等野生动物的踪迹。

红外相机镜头下梅花鹿的身影2

红外相机镜头下梅花鹿的身影

红外相机镜头下梅花鹿的身影3

梅花鹿幼仔觅食画面

  天色渐暗,法库县巴尔虎山的暮色逐渐晕染开来,一只身形矫健的梅花鹿从树后探出头,身上的“梅花”纹路若隐若现。它警惕地望了望四周,然后低下头啃食着地上的落叶,它的身后,两只幼鹿蹒跚着跟上……

  这是2023年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后,巴尔虎山首次发现野生梅花鹿活动踪迹。红外相机记录下成年鹿带领幼仔觅食、饮水的画面,这也是该物种在我省多年未见的珍贵影像。

  此次调查,辽宁大学团队共用4个月布设20台红外相机监测设备,至今共捕捉到71次梅花鹿活动。

  专家表示,梅花鹿对生态环境要求极其苛刻,野生梅花鹿的出现,成为了沈阳生态画卷中最动人的篇章。

  红外相机镜头下的惊喜

  巴尔虎山距沈阳市区90公里,重峦叠嶂间溪水潺潺,森林覆盖率高达95%。2023年10月17日,辽宁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东来带领团队在此布设20台红外相机,首次在法库境内的巴尔虎山捕捉到野生梅花鹿影像。

  “尽管当时的画面有些模糊,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是梅花鹿。”7月22日,李东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当时的惊喜难以言表。要知道,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极度濒危的物种,野生梅花鹿对环境极其挑剔,对栖息地的植被密度、水源纯净度要求非常苛刻,已在沈阳“消失”多年。 

  野生梅花鹿群在此地繁衍生息

  这是偶然出现的个体,还是稳定存在的种群?李东来带领团队在原有基础上又增设了红外相机,持续追踪。在随后的一年里,团队通过7台相机累计捕捉到71次梅花鹿活动影像,成年鹿在林间悠闲觅食,幼鹿在雪地里蹒跚学步,灵动的身影被镜头一一记录。更令人振奋的是,画面中多次出现成年鹿带领幼鹿的场景,清晰证明了此地梅花鹿的自然繁殖。

  除了红外相机的持续监测,李东来还带领团队上山,对梅花鹿的粪便、活动痕迹进行记录追踪。“梅花鹿警惕性特别高,我们上山寻踪近20次,只是偶尔感觉到林间有动静,但一次也未撞见过。”

  综合所有监测数据和分析,李东来团队得出结论:巴尔虎山的梅花鹿在自然保护地内建立了稳定繁殖的野生种群,可以认为是野生状态。“它们真的在这里安家了。”李东来教授指着实验室里清晰的鹿群影像说道,画面中甚至能看到鹿角雄伟、疑似“鹿王”的个体。目前估测种群数量在50—60只左右,且包含多个幼仔,显示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更令人惊喜的是,红外镜头还记录下豹猫、狍子、猞猁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有蒙古兔、北松鼠、东北刺猬等动物的踪迹,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图景徐徐展开。

  “珍稀动物的集中出现是好信号,但保护不能松懈。野生种群要长期存活,得靠完整的生态链。”李东来表示,未来要重点守护栖息地完整性,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碎片化问题,同时建立动态监测网络严防盗猎。“或许用不了几年,我们就能在沈阳更多的山林里听见‘呦呦鹿鸣’。”

  从“安家”到“长居”守护不会停步

  自2023年起,沈阳市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团队行程近7.6万公里,拍摄照片10万余张,收集标本(样本)1500余份,共记录生物种类3028种,基本摸清了全市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基础情况。

  “这场行动堪称一次‘生态大普查’。”沈阳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工作人员王宁表示,本次调查首次建立了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首次建立了沈阳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影像库,实现了对沈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空间化、数字化、动态化管理。

  王宁强调,本底调查的完成并非终点,而是更精准、更有效保护行动的起点。“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动态监测评估、科研支撑、数据开放共享等方向全面推进保护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利,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