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朝阳市龙城区某小学门口,身着荧光绿马甲的“三燕义警”队员王建国正引导学生有序入校。不远处,两名义警配合民警疏导交通,斑马线前车辆自觉礼让。“以前校门口常被堵得水泄不通,现在有义警帮忙,孩子上学更安全了。”送孙子的张阿姨笑着对记者说。
这一幕,正是朝阳市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朝阳市公安局联合社会各界力量,组建“三燕义警”志愿服务队伍,通过警民联动构建群防群治新防线,同心同行同向平安。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24名义警队员,这支“藏蓝+荧光绿”的队伍正成为城市平安建设的生力军。
朝阳市三燕义警协会成立大会现场
应运而生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基层警力有限,群众需求多元,必须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朝阳市公安局社区警务支队支队长刘志刚道出初衷。2023年初,支队调研发现,全市社区民警人均服务群众超3000人,校园安保、反诈宣传等任务繁重。如何破题?借鉴“枫桥经验”,朝阳公安决定打造本土化群防群治品牌。
“三燕义警”由此诞生。朝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守胜介绍,义警招募不限职业年龄,只需热心公益、通过政审和培训。“没想到报名这么火爆!”朝阳市三燕义警协会秘书长赵明翻着登记表说,首批计划招募100人,结果三天超200人咨询,最终录取的队员中既有退休教师、出租车司机,也有企业白领和大学生。
26岁的义警李婷让记者印象深刻。这名文静的幼儿园老师利用周末参与反诈宣传,还自创顺口溜:“陌生链接不要点,中奖短信是诈骗……”问及初衷,她腼腆一笑:“我父亲是老兵,总说守护家园人人有责。穿上义警马甲,我也能出一份力。”
治理效能
小队伍发挥大作用
在红旗街道,义警队长老周带记者查看他们的“工作日志”:4月协助排查消防隐患12处,5月调解邻里纠纷3起,6月暴雨夜参与转移危房居民……“我们就像公安的‘毛细血管’。”老周比喻道。
这种效能源于科学机制。朝阳市公安局为义警配备统一装备,制定“巡逻防控、应急联动、宣传服务”三大职责,并建立积分奖励制度。社区民警杨威感触颇深:“过去我们‘单打独斗’,现在义警熟悉社情民意,很多矛盾早发现、早化解。”
刚入汛期,义警的快速响应能力得到检验。7月的一场强降雨中,双塔区某小区地下车库进水。义警微信群刚发布求助信息,10分钟内就有6名队员赶到现场,与物业一起堆沙袋、排积水。“那天水漫到膝盖,但没人退缩。”队员孙伟回忆道。事后,20多名受助居民联名给协会送来感谢信。
市民点赞
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
在采访中,“踏实”是市民提及的高频词。开便利店的林先生指着店外的义警巡逻签到表说:“他们每天来打卡,小偷小摸少了。”大学生小张则提到,义警在校园举办的禁毒讲座“比说教更有说服力”。
也有声音期待队伍更专业。退休干部马先生建议:“能否增加急救、法律知识培训?”对此,刘志刚回应,下一步将联合红十字会、司法所开展定制化培训,同时拓展“义警进企业”“义警护医”等新场景。
夕阳西下,记者在慕容街夜市看到,义警与民警并肩巡逻。摊主们熟络地打招呼,有商贩递上冰镇矿泉水。“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刘志刚望着这一幕感慨,“当守护平安成为全民行动,基层治理的‘同心圆’就越画越大。”
·记者手记·
从“站着看”到“一起干”,“三燕义警”的热度背后,是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深切认同。这支队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点滴付出汇聚成温暖星河。采访中,一位老义警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做的都是小事,可千家万户的平安,不正是由这些小事垒起来的吗?”
在朝阳市的大街小巷,义警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可能是清晨校门口维持秩序的“荧光绿”,是暴雨夜挨家挨户提醒居民转移的“逆行者”,是反诈宣传时耐心讲解的“普法员”。他们的工作平凡却不可或缺,他们的付出微小却温暖人心。这种“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治理模式,不仅缓解了基层警力的压力,更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真正实现了群防群治的良性循环。
或许,这就是“三燕义警”存在的最大意义——它不仅是一支队伍,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