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华润雪花啤酒(辽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含高浓度化学需氧量的废水。过去,这些废水不仅让企业头疼——每年污水处理费用高达上百万元,也让下游污水处理厂面临碳源不足的难题。2024年,这一“老大难”问题被一场政企协作的“破题”行动化解:啤酒废水成为污水处理厂的“资源”,两家企业年节省成本超百万元。这场“变废为宝”的背后,既有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专业技术支撑,也离不开社会监督员的主动作为。
从“提建议”到“促落实”
2024年,沈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启动社会监督员制度后,69名省级监督员和103名市级监督员迅速进入角色。他们中既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有环保志愿者和企业家,覆盖各行各业。
在雪花啤酒厂的案例中,监督员孟宪阳作为某污水处理厂员工主动参与帮扶工作。他发现,啤酒废水的化学特性恰好能弥补污水处理厂碳源不足的短板。这一“灵感”被监督员团队带回执法部门后,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迅速介入,组织专家论证可行性,并调整排污许可指标,最终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监督员的眼光很独特,有时候他们提出的想法正是我们需要的。”沈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人解释道,“他们了解企业的实际困难,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这让我们的工作更接地气。”数据显示,2024年,沈阳市监督员共提出57条意见建议,其中41条被直接采纳并推动落实。
“4321”监督覆盖执法全流程
为规范监督员履职,沈阳市创新建立“4321”监督机制:覆盖4大领域(现场执法、行政处罚、投诉处理、规范制定),紧盯3个环节(执法取证、案件审核、案件集体讨论),聚焦2个要点(行政职权行使、营商环境监督),并建立1份监督档案。这一机制让监督员的参与从“点状”转向“链式”,既避免了“走过场”,也确保了执法透明度。
在某节能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噪声投诉事件中,监督员与执法人员共同到场调查,发现企业设备老化是主要问题。监督员提出“分段降噪+设备更新”建议,执法人员则协助对接环保技术公司,最终实现“投诉归零”。这种“监督+执法”的模式,让企业既感受到监管的力度,也体会到服务的温度。
监督员的“柔性”力量
“执法部门有硬规定,加上监督员的软沟通,效果确实不一样。”沈阳市生态环境局某分局执法人员坦言。在对区域供暖燃煤锅炉企业的帮扶中,监督员通过座谈会收集企业对环保政策的困惑,再由执法人员逐条解答;在对畜禽养殖企业的监管中,监督员提出“分区域轮牧”建议,执法人员据此优化巡查方案,既减少扰民投诉,又保障生产秩序。
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问题解决上,更延伸到执法理念的转变。过去,企业常把执法人员视为“对立面”,如今,通过监督员拉近了政企距离。某企业负责人说:“监督员是‘翻译官’,把法律条文变成我们听得懂的语言。”
尽管监督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沈阳市生态环境部门始终强调“监督员是助手,执法人员是主力”。在啤酒废水治理项目中,监督员的建议需要执法人员评估环境风险、协调审批流程;在噪声投诉处理中,监督员的“调解”角色无法替代执法人员的现场取证。
“监督员可以提建议,但具体实施还得看我们。”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的意见很有价值,但要真正落地,还需要我们的专业判断。”2025年以来,在监督员参与的78人次的履职事项中,18次现场执法、18次信访处理、7次案件审议讨论等,均在执法人员主导下完成。
记者手记
从雪花啤酒厂的废水变资源,到畜禽养殖企业的“柔性执法”,监督员的参与让沈阳的生态环境执法更具温度和深度。但正如执法人员所言:“监督员是‘助燃剂’,真正的火焰还得靠专业力量点燃。”在生态治理的复杂棋局中,监督员与执法人员的协同配合,或许正是破解难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