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锤作风,植情怀

来源:辽宁法治报 | 发布时间: 2025-07-01 08:44

  民情笔记

  他们,是政策落地的“穿针引线人”,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换取信任;他们,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倾听与沟通中架起党群“连心桥”;他们,更是改革创新的“探路者”,以专业服务激活社会治理的“一池春水”。我们希望通过一线工作者的视角,展现辽宁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聆听他们扎根基层的初心故事,感受这份事业背后的责任与荣光。

  前行路上,唯有奋斗不息。让我们共同致敬这些默默耕耘的“社会治理先锋”,也期待在他们的讲述中,汲取更多温暖前行的力量。


  “血脉”通畅的动力源

  范越林 辽宁省建筑业协会党支部书记

  每一步探索与实践都充满力量,也让我愈发坚信党建引领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今天整理工作材料时,过去一年在省委社会工作部引领下协会党建工作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

  记得2024年7月,在省委社会工作部的领导下,我们联动丹东建协、质量协会等单位,以丹东历史遗址为课堂,开展庆“七一”党建联建活动。我讲授“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党课时,看着100多名参会者专注的神情,深刻感受到红色引擎对凝聚行业共识的强大作用。这场活动不仅厚植了大家的爱国情怀,更让“党建引领行业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后续工作的行动指南。

  当时,刚上线的辽宁省建筑产业数字化平台如何发力,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课题。通过会长会议、专家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但我始终强调:唯有把党的建设融入平台“血脉”,才能确保其行稳致远。党支部迅速行动,组织党员骨干钻研数字化发展政策,同时与技术团队协作,在平台嵌入党建专栏。看着一个个政策解读、转型案例在平台上“安家”,我知道,这不仅是功能的完善,更是党建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2024年10月省科技厅调研、2025年初全国政协与省委社会工作部领导考察,每一次交流都为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如今,会员企业借助平台实现蜕变的案例比比皆是:小到项目管理降本提质,大到供应链资源高效整合,建筑产业数字化平台正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作为党支部书记,我将牢记责任,按照各方指导建议,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推动平台向全国辐射,为辽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真心真情是“总钥匙”

  陆颖佳 沈阳市沈河区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每当化解一起信访案件时,我都深刻感到,做好信访工作,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作为一名区信访局局长,我从事信访工作10余年,在基层一线深耕信访工作。我深知这份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多年的信访工作实践中,坚持依法依规受理办理信访事项的同时,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信访来信当家书、把信访案件当家事,收获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有一次,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姐在信访大厅委屈连连,表示自身受到某商场欺骗,虚假宣传误导租户,造成其损失几十万元。

  原来,这位大姐系某商场业主,听信其朋友所言租用了商场一处档口,但因商场不具备经营条件,其所进货物积压。这位老大姐以商场存在虚假宣传误导租户为由四处讨说法。在她激动的诉说过程中,我并没有打断她,而是用情感的共鸣拉近与其信任的距离,直到她情绪稍微平复后,告知其办理程序和路径。此后,我立即联系并走访了相关单位,深入调查并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经过数次协商、调度,基于信访群众确实因商场原因导致受损的基本事实,经过提级研究,最终由商场主办方出资给予了妥善解决。

  我将继续用真心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民忧,将“法理情”有机融合,在信访工作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懈努力。


  陈大叔笑了

  郭志英 大连市西岗区八一路街道林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只有以更专业的服务守护万家灯火,才能真正走进居民心里,让社区成为温暖的港湾。

  今天又是忙碌且充实的一天。林茂街13号楼的陈大叔又来社区找我说:“书记,以后我不折腾了,听你话听你劝,我把我家房门钥匙交给社区保管。”说完他笑了,想想这样温馨的场景,在过去的一年是没有过的,以前陈大叔每周都会找我,哭诉子女对他不闻不问,和儿女打官司等。我电话联系他的儿女,儿女也有一肚子的委屈,没办法我只能两边劝。可没过几天,陈大叔又带着新的“委屈”上门……

  今年4月,林茂社区成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国家级试点社区后,运用“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发展模式,策划实施了“银发无忧邻里伴”志愿服务项目。

  我运用专业的倾听技巧,捕捉他话语间的细节,用点头回应鼓励他倾诉,当他情绪逐渐平复,说出他内心的孤独与不安:“大叔,您是不是害怕被大家忘记,怕生病或发生意外没人知道,想有人多陪陪您?”听到这话,他愣住了,半晌才缓缓点头,泪水夺眶而出。随后,我联动社工及心理咨询师,为陈大叔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建立“三天一巡回”关爱机制,即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陪他聊天、心理咨询师为他提供情绪疏导、社工帮他采购生活用品。渐渐地,陈大叔来社区“哭诉”的频率越来越少了。

  我将“三天一巡回”关爱机制覆盖到全社区,为136名独居老人建立关爱台账。变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变的是服务群众的初心。


  只要我还能走得动

  张菊香 辽宁省金秋医院名誉院长、“菊香爱心团队”领队

  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一定会将这份爱心事业坚持下去,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我深知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看病难、看病远”的状况仍制约着百姓的健康生活,幸福路上,绝不能让患病的基层群众掉队。于是,我牵头成立了由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内分泌代谢科等20余个学科权威专家组成的“菊香爱心团队”,专家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63岁。

  我们多走一里路,就是要让老百姓少受一分病苦。11年来,我带着团队先后到辽宁省14个市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大专院校及基层单位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炕头上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我们先后开展大型义诊活动百余次,诊治百姓7万余人次;举办健康讲座70余场,受益群众6万余人次;培训乡村基层医务人员1500余人;免费提供检查、发放药品和慰问品等折合人民币近300万元。

  2024年8月底,葫芦岛市建昌县部分乡镇遭遇洪灾,我带领“菊香爱心团队”的专家们第一时间星夜驰援,先后来到大屯镇、黑山科乡、杨树湾子乡开展集中义诊,在灾区搭建起“流动医院”,共诊疗患者658人次。我们还到5名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家里做了多学科会诊。77岁的陈国芬攥着免费领取的药品感激地说:“洪灾时摔了胳膊,去县城得倒三趟车,省里专家一来,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在义诊的同时,我们还向部分受灾群众捐赠了价值13万元的物资。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要为百姓更多地排忧解难,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