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中)和社区书记李秀华研究社区基础工作
“我当社区书记10年了,王松是第一个到社区看望我的派出所所长!历来都是派出所打电话让我去汇报工作,现在倒过来了,派出所所长登门拜访,我们更要全力支持公安工作!”面对记者,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李秀华快人快语。
回民社区是沈阳地区最大的回民聚居区,其中回族群众占社区总人口的53%。2014年,回民社区居民委员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王松是今年7月15日任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朱剪炉派出所所长的,他将服务民生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回民社区携手助推发展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做好民族事务,筑牢民族团结工作基础。
高处着眼 借鉴平安乡村治理经验
朱剪炉,沈阳的历史文化符号,其中西关“回回营”历史悠久,是我省规模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和伊斯兰教活动中心,是沈阳市重要的历史风貌区之一。
近年来,沈阳市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载体,以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寺庙为手段,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形成民族团结人人有责、民族团结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王松担任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朱剪炉派出所所长之前,对这一地区的历史、现状做足了功课。
从2017年7月31日起,沈阳市公安局全面启动公安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工作,正式确立了以派出所勤务指挥室为引领,社区民警专职化、治安民警专业化为依托的“一室引领两队”的工作模式。让社区民警全身心地投入社区各项工作中,能够扎根社区提升群众见警率和满意度,使社区警务战略得到深入贯彻实施,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王松1999年警校毕业参加公安工作,从基层民警干起,经沈阳市公安局政治部、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沈阳市公安局维稳办历练,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大大提高。他思考问题善于从高处着眼,把市公安局党委实行警务机制改革和朱剪炉地区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借鉴平安乡村治理经验,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
“十九大报告说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枫桥经验概括而言就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我设想一种工作格局,做强社区警务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以法治为纲,以德治为领,以自治为本,开拓派出所服务新手段、夯实派出所基础新根基。”
王松告诉记者,凡是能够释放警力、提升效率的改革工作,沈阳公安都在广泛运用探索,他积极争取到建设社区智慧警务平台试点的机会,公安部已经立项。社区智慧警务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这样的社会管理,不仅使政府的管理成本降低,更体现了社会管理的目标: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最终达到朱剪炉地区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力的目标。
立足长远 善用法治德治自治
今年10月1日,南清真寺举行升国旗仪式,王松和社区民警,与上级部门领导共同见证了这一庄严时刻。
沈阳南清真寺管委会主任王惠斌告诉记者,看着国旗冉冉升起,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宗教场所升国旗,穆斯林真正用行动来感恩党、感恩祖国。
王惠斌说:“近几年,来南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公民、外国留学生信徒都来这里做礼拜,人数最多时达5000人。公安机关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很多重大活动多亏他们保驾护航,避免踩踏事件、矛盾纠纷等。王松所长虽然来朱剪炉派出所时间短,但他经常来走访,工作细致、到位,我们支持他的想法,在法治框架内更好地实施自治,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开展。”
秋阳朗照,树影婆娑,南清真寺内诵经之声嘹亮至极。
王松告诉记者,朱剪炉地区回民长期与汉族混居,在宗教礼仪等日常活动兼具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双重特征。朱剪炉派出所必须担起责任,从长远的民族、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考虑回民聚居区的发展,推动法治、德治、自治深度融合,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着力构建加强民族团结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体系,不断完善治安防控、矛盾化解、民生建设、公共安全、科技支撑、工作保障等体系,使基层社会治理措施落实落地,治理成果惠及千家万户,造福黎民百姓。
提升效率 尝试智慧警务新模式
朱剪炉街道办事处地处沈河区的北部,原沈阳市政府,沈阳市人大、市中级人民法院、沈阳军区政治部等党政机关都在这里,是沈河区名副其实的政治、文化、商贸和旅游中心。街道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
“我所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众多,南清真寺、太清宫两大宗教场所东北闻名,我们只有51名警力,就一个字忙,两个字真忙,三个字确实忙,四个字忙不过来。”朱剪炉派出所副所长韩鹏笑着说。
他说,王松到派出所这三个多月,绝大多数时间吃住在所里,每天都忙到后半夜。首先完善基础档案建设,其次建章立制,依法依规制定本所规章制度,把现实工作提升到制度层面,用制度约束人,按规矩办事。所里新制定疑难案件会商研判机制,针对沉积下来的疑难案件,坐下来逐个研究,与上级部门协调解决。这一机制挺见效,近几个月所里疑难案件结案率从35%~40%上升至70%~75%,得到分局的高度认可。
辖区居民对朱剪炉派出所新来的所长刮目相看。王松刚到任就带着民警下社区,发动群众举报犯罪线索,大张旗鼓扫黑除恶,没几天就打掉好几个恶势力团伙,端掉两家涉嫌容留卖淫嫖娼场所,老百姓的满意度和社会治安秩序明显提升。
“工作是大家做的,成绩当然属于集体。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所结合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值班值宿、选优树新、执法办案、风险排查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民警积极性。辖区内民族众多,风俗各异,我们借鉴枫桥经验,结合法治、德治、自治,不断拓展为少数民族、外来人口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促进民族团结事业更好发展。”
王松很谦虚,但是一谈到社区智慧警务平台建设,他立马滔滔不绝:在“互联网+”的战略发展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生物识别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安信息化建设之中,开启了以大数据整合、融合、应用为标志的智慧警务模式。社区智慧警务平台将有效提高公安机关工作效率,提升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作战能力。目前公安部立项选择沈阳市三家派出所做试点,朱剪炉派出所名列其中。
就在记者采访时,朱剪炉派出所破获了一宗公安部督办案件,抓获该案主要犯罪嫌疑人一名。
民族团结,社会安宁,背后有公安民警的辛苦付出。
和谐小巷闪耀波斯蓝
记者走进回民社区,浓浓的伊斯兰风情扑面而来,社区龙狮舞队、回民合唱团正在筹备演出。李秀华说,这两个文艺团体,是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团体,传播着社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屡次受到省市区的嘉奖。
王松告诉记者,李秀华是地地道道的“小巷总理”。近年来,回民社区不遗余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建立了少数民族人口基本情况档案,成立“一家亲”服务站、民族事务办公室、少数民族活动之家等,建立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系统,建立朱剪炉区域服务中心,打造10分钟生活圈,打造回族文化特色楼院,形成社区民族工作的完整系统。切实将管理服务工作延伸到群众身边,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李秀华说,朱剪炉派出所要在回民社区搞社区智慧警务平台,必须支持啊。平台建起来了,拿着手机随时掌控社区大事小情,要多方便有多方便!
派出所工作离不开社区支持,王松深有体会,凡是涉及到回民社区的事宜,只要打个招呼,李秀华二话不说马上办必须办好。警民鱼水情,这不就是最好的体现吗?
走在清真美食一条街上,处处可见耀眼的波斯蓝,一店一幌、一店一谚,“西关宣言” “西关记忆”“老汉卖切糕”“携手同心”主题雕塑群昭示西关地区丰厚的民族融合历史文化底蕴。距清真美食一条街咫尺之地,辽宁大剧院、市府广场、中街商业街、沈阳故宫等等环侍,形成无可替代的繁盛。朱剪炉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就融入这种民族文化氛围之中,默默地为民族团结事业添砖加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