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数字引擎”驱动法律监督升级——朝阳市检察院构建全域智慧司法新格局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王馨 本报驻朝阳记者 黄硕 | 发布时间: 2025-11-18 08:47

  近年来,朝阳市检察机关深入贯彻数字检察战略部署,紧扣“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核心要求,创新构建“一把手挂帅+制度体系+统筹部署”工作模式,以数字赋能破解监督难题、保障群众权益,推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司法实践,书写了数字检察赋能法律监督的朝阳答卷。

  模型破题打通监督堵点

  “过去办理减刑案件全靠人工审查,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朝阳市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王巍介绍,针对服刑人员因财产刑执行相关问题影响减刑的监督难题,该院研发了“监狱服刑人员减刑涉财产刑监督模型”。

  该模型以财产性判项、服刑人员名单、发函及回函日期、及时移送、立案等为关键属性,通过大数据比对碰撞,精准筛查减刑案件中的违规线索。

  “模型运行以来,已精准发现12条预警信息,我们通过书面纠正违法方式向法院发出通知书后,全部得到采纳。”王巍欣慰地说,这一举措既依法保障了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更推动了减刑案件规范办理。目前,该模型已上架最高检平台并在全国推广,部分外省检察机关运用该模型成功成案7件,为全国减刑监督工作提供了“朝阳经验”。

  数据暖心守护特殊群体

  “当我们把第一笔生活补贴交到孩子奶奶手中时,老人家眼眶都红了。”朝阳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办公室负责人于婷讲述的是“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大数据监督模型”带来的改变。

  朝阳市检察机关聚焦“事实孤儿”这一特殊群体,研发专门监督模型,通过智能比对辖区常住人口中的未成年人信息与“强制隔离戒毒”“服刑”人员数据库,精准筛选出10名被遗漏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事实孤儿”。“这些孩子父母均在服刑,若不是大数据筛查,很可能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救助。”于婷说,检察机关与民政部门密切协作,将这10名符合条件的孩子全部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范围,每月为他们发放1535元生活补贴,切实保障了孩子们的基本生活。

  在刑事案件办理中,数字技术同样让司法温度可感可及。双塔区检察院成立“鹏程数字检察工作室”,以“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系统”为核心技术支撑,提升审查逮捕、起诉案件质效。在“杨某某、哈某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中,两名嫌疑人系初犯、偶犯,到案后如实供述、认罪认罚并自愿赔偿被害人损失。“我们通过系统中的OCR、NLP等前沿算法,对犯罪性质、罪后表现等信息自动识别判断,得出二人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结论。”双塔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吴委介绍,检察机关经联席会议研究后作出构罪不捕决定,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给予嫌疑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系统发力构建数字格局

  数字检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系统布局与坚实保障。朝阳市检察机关坚持“一把手”抓总,全市两级院均成立数字检察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氛围。同时建立清单式、项目化管理办法,依托“定期调度+及时报告”制度,确保各项任务高效落实,实现“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数字监督全覆盖。

  数据整合是数字检察的核心支撑。朝阳市检察机关积极拓展外部数据资源,与公安、法院、税务等部门沟通协调,获取各类模型所需数据20余万条;同时深挖内部数据,梳理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内案件类别、法律文书,为模型构建提供坚实数据基础。在道路交通执法监督领域,该院研发“危驾和交通肇事行政处罚类案监督模型”,排查五年内相关刑事案件3092件,发现104条驾驶证应吊销未吊销的线索,向行政机关发出6件类案监督检察建议,有效堵塞监管漏洞。

  人才队伍则是数字检察的根本保障。朝阳市检察机关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组织干警参加最高检、省院模型推广和应用竞赛,1人在全省首届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获优秀奖;举办4期数字检察沙龙,200余名干警通过案例座谈、经验分享提升数字素养,推动数字检察与法律监督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