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靠的就是脚底板——建平县人民法院万寿人民法庭工作纪实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驻朝阳记者 黄硕 | 发布时间: 2025-08-07 09:50

  清晨薄雾中,建平县人民法院万寿人民法庭的小院中已忙碌起来。国徽下,庭长张振东正与调解员梳理着当日要去调解的纠纷台账,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沙海镇土地承包纠纷”“青峰山企业劳资争议”等条目。“我们辖区有771平方公里、9万多乡亲,靠的就是‘脚底板’。”他拍了拍沾着晨露的裤腿,开始了一天的行程。

头题图1,庭长张振东走进辖区企业

庭长张振东走进辖区企业

  党建红引领法院人

  营商环境“法”保障

  走进万寿法庭,“第一党支部”的红色标识格外醒目。作为建平县法院系统唯一获评市县两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法庭,这里的每个党员徽章都映照着司法为民的初心。

  “党建不是虚功,要扎进审判的泥土里。”张振东指着荣誉墙上的“四强党支部”奖牌说。2024年,他们创新打造“党建+营商环境”品牌,13次主题党日活动直击企业痛点。针对辖区企业密集的特点,法庭组建“调解员+审判员+书记员”专业团队,为涉企案件开通“绿色通道”——370件涉企纠纷优先办理,平均审理周期压减至53天,让30余家挣扎在资金链断裂边缘的中小企业重获生机。

  在经济开发区企业法律综合服务站,法官助理小李刚结束一场联合调解。“我们联合管委会、派出所、司法所建立多元化解机制,85%的商事纠纷在这里握手言和。”她展示的台账显示,50余起纠纷通过联动调解实现案结事了。当被问及秘诀时,张振东坦言:“企业要的是效率,我们建立1小时响应机制,去年解答执行咨询270多次,满意率达95%以上。”

  解纷网覆盖山乡路

  矛盾化解“和”为贵

  万寿街道小平房村的“共享法庭”里,退休法官老刘在主持评理说事。村民王老汉的土地流转纠纷,经村调解委员会与法庭联动调解,3天便达成协议。“以前打官司要跑30里地,现在矛盾不出村就解决了。”王老汉在调解书上按下手印时感慨道。

  这张覆盖山乡的解纷网,源自“四所一庭”联动机制。在党委政府支持下,公安、司法、人社等部门力量被整合进“一站式”平台,三年化解纠纷321件。

  翻开《村规民约吸收非诉解纷机制工作方案》,深井镇金沟村的村支书老赵感触颇深:“法庭帮我们修订了11条村规,现在处理土地纠纷有章可循。”这种“专业调解+村民自治+司法保障”模式,使辖区矛盾纠纷显著下降。当被问及成效,张振东算了一笔账:“三年来无群体性事件,无重大‘民转刑’案件,这就是最好的答卷。”

头题图2

法官在实地勘察现场

  司法雨浸润百姓田

  未诉先办“防”为先

  在沙海镇某工地,法官助理小宋正向农民工讲解工资支付监管平台。与平台紧密相关,由法庭司法建议催生的制度,已保障数百名劳动者及时拿到欠薪。“过去等纠纷上门,现在我们追着风险跑。”张振东展示着7份司法建议书——从企业债务预警到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庭通过“调研—建议—跟踪”闭环管理,使五类高发纠纷同比下降。

  法庭里,特殊群体绿色窗口前排队的老人很快办完立案手续。墙上的《要素式起诉状范本》印着显眼的二维码,文书规范率达95%。“胜诉退费不用催,法官主动办!”刚收到退款的李女士竖起大拇指。数据显示,法庭推行“主动退、线上办、一次清”模式后,退费周期从月余压缩至最快7天。

  说起24小时家暴维权热线,法官助理小陈讲述了一个深夜来电:“那位大姐躲在家暴丈夫的货车里求助,我们联动派出所两小时完成人身保护令裁定。”三年来,32名行动不便者通过视频调解室解决纠纷,23名困难群众在法援窗口获助,其中7起欠薪案为农民工追回“救命钱”。

  夕阳西下,张振东站在法庭二楼眺望绵延的群山和田野。“你看这771平方公里土地,每个村庄都有我们的足迹。”他摩挲着褪色的巡回审判包,“‘枫桥经验’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当企业因快速解纷重生,当农民工拿着工资踏上归途,当乡亲们笑着走出调解室,那就是人民法庭存在的意义。”

  数字记录着这份坚守:三年审结商事案件1500余件,化解纠纷近千起,群众满意度达96.5%。国徽下的万寿法庭,正用“抓前端、治未病”的司法智慧,在辽西山乡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