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抚顺市新顺社区的老党员关发满又一次敲响了92岁独居老人武彩霞的家门,手里攥着刚买好的降压药。关发满还是社区“夕阳红党员代办站”的站长,窗台上的扳手与血压仪,见证了他和“站友”们4000多次上门服务的温暖轨迹。在辽宁,像关发满这样的志愿者正从“单打独斗”走向“专业协作”。
数据
截至今年6月
全省志愿者注册人数达741万人
累计服务时长3696万小时
共有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国家级试点社区100个
专业社工与志愿者们一起为老人举办“邻聚寿星 情暖多福”集体生日会
社区方圆小 志愿无限红
破局 从三大短板到机制重构
武彩霞老人床头的日历画满红圈,那是关发满的“送药日”。但曾经的辽宁,像武彩霞这样的独居老人却面临种种困境——全省老龄化率29.4%;有的医院也没有专业医务社工,无法帮助患者解决加预防医务社会问题……
“全省每万常住人口仅1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回忆起省委社会工作部成立前的境况,省委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指导处处长李罡说他常常寝食难安。
转机始于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省委社会工作部成立后,一张破局蓝图徐徐展开:制定辽宁省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工作规则,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落地辽宁;印发《全省公立医院志愿服务下基层通知》,推动300余支医疗志愿队走进社区;集中举办全省社会工作人员沈阳站、大连站、锦州站、阜新站活动;联合大连海事大学成立大连市社会工作研究院。
最具突破性的,是在沈阳建立“高校+社区”实习基地,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走进基层“实战练兵”。
数据对比最具说服力:短短两年间,全省持证专业社工数量飙升至3.1万人;100个“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社区全覆盖,形成“一十百千万”服务矩阵;志愿服务注册人数增至741万,累计服务时长突破3696万小时。
“以前是‘热情有余、专业不足’,现在有了社会工作人才‘铺路’,志愿者服务就像装了‘精准导航’。” 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陈晓东的感慨,道破了这场变革的核心逻辑。
志愿者在辽宁省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第二期训练营学习
赋能 专业力量激活志愿动能
不久前,在沈阳多福社区小广场上,退休教师刘桂兰举着手机直播,屏幕里无人机正悬停在六楼。“注意,无人机巡查高空隐患时,要重点关注老旧小区的广告牌。” 楼下,一名专业社工正指导社区志愿队的志愿者操作设备。
这支由蓝鲨应急救援队孵化的社区志愿队,如今已能完成消防演练、搜救犬调度等专业任务——志愿服务的专业能级跃升,正是社会工作人才赋能的直接成果。
过去,辽宁志愿服务呈现出“热情高涨但专业性有待提升”的鲜明特点。专业力量的缺失成为明显短板,致使多数志愿服务停留在“送温暖、做帮扶”的基础层面。
“过去志愿者凭感觉做事,但现在有专业社工做需求评估、流程设计,服务效能有所提升。”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张青的调研数据,印证着专业赋能的实效。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孵化机制。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辽宁)建立“入壳—孵化—出壳”全流程体系,为丹东翠园社区的“科普星光行”项目配备“双导师”:专业社工负责需求分析与项目设计,行业专家指导VR设备使用与科普课程开发。
六年级学生陈乐乐至今记得第一次戴上VR眼镜的场景,“跟着志愿者姐姐的讲解,我‘飞’进了太阳系,还打印了火星车模型。”
“专业社工就像‘总导演’,让志愿服务从‘游击战’转向‘集团军作战’。”基地负责人的比喻,形象诠释了融合发展的化学反应。
互补 志愿洪流填补专业人才缺口
“15分钟内,30名志愿者已集结完毕。”在去年葫芦岛市洪涝灾害救援现场,李罡的手机里不断刷新着支援信息。
在这场灾后重建中,全省150余支志愿团队、2.8万名志愿者输送物资19.46万件,虽其中的专业人才相对短缺,但志愿力量的“人海战术”恰是弥补专业人才人力不足的关键支撑。
741万注册志愿者构成“人力储备库”,这种互补性在基层治理中尤为显著。
“专业社工像‘大脑’制定策略,我们志愿者如‘手脚’执行落地,缺了哪一环都不行。”快递员小马的话道出了二者的共生关系。他的电动车后座上总绑着个蓝箱子,“专业社工给列了服务清单,我送件时顺路帮王大爷取药,月底还能换超市积分。”
行业协会的加入更让志愿力量如虎添翼。省河南商会发起的爱之光-青少年眼健康项目,组织企业家志愿者为西丰县715名学生验光配镜,为185名近视学生资助验配眼镜,为48名低年级学生发放眼健康包,为高年级学生发放篮球近400个。
“社会工作人才搭框架,志愿者填细节,这种组合让服务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李罡的评价,揭示了融合模式的独特优势。
提质 精准服务破解治理难题
在辽宁基层服务实践中,志愿服务“精准性不足”曾是痛点。对此,李罡颇有感触:“当志愿服务精准性不足时,由社会工作人才来助力提升精准性、专业性,则可有效破解。”
据了解,全省741万志愿者虽覆盖广泛,但早期服务常因需求把握偏差陷入“供需错位”,而社会工作人才的介入恰好扭转了这一局面。
大连春海社区成立服务小组,实现2412名老年人“一人一档”,将原本粗放的“康养服务”细化为“医养+乐养+适老化改造”三级体系,使服务匹配度大幅提升。
这种精准化提升在100个“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国家级试点社区尤为显著。鞍山新兴社区专业社工运用“志愿云”智能平台分析689名志愿者技能数据,将原本随机的“上门服务”重构为医疗、金融、科普等专业模块,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抚顺金南社区通过微信小程序动态收集“一老一小”需求,专业社工据此设计“安心暖家,夕阳无忧”钥匙托付、“高校—社区”双师联动“青春领航员”等特色项目。
事实证明,经专业社工介入的志愿服务项目,群众诉求解决率均大幅提升,印证了“专业社工赋能=精准提质”的实践逻辑,让基层治理有了“智慧大脑”。
记者手记
当社会工作人才的“智”与志愿者的“情”深度融合,当体制机制的“刚”与群众参与的“柔”同频共振,辽宁正以社会工作人才与志愿者的“双轮驱动”绘就基层治理的崭新图景。这幅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画卷,必将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