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栾岚 白国军 李滢乐 王大海 董楠 | 发布时间: 2017-04-10 09:57
全省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救助工作侧记
 
  精神障碍患者防治和救助工作是综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几乎成为社会公共安全的“不定时炸弹”,加强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已经成为平安建设的重要课题。



医生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定期检查
 
  2014年底,葫芦岛市某商场附近,发生一起精神障碍患者伤害路人的事件。该男子见到正欲过马路的曹某老两口便破口大骂,老两口觉得此人不善,赶紧过马路。没想到,该男子骑车追了过来,掏出匕首扎向曹某,在该名男子再次行凶时,被路人制止,造成曹某和见义勇为者身体伤害。而该男子扎伤人后并不逃跑,在现场继续谩骂。路人报警后该人被警方抓获。民警从其皮包里发现还有一把长刀、两把短刀和一个弹弓,还有多枚钢珠。经过调查得知,行凶男子为精神障碍患者,其行凶时正值病情发作。
  事后,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这种精神障碍患者的危险性是很高的,极有可能出人命。
  日前,锦州市古塔区站前街道一名精神障碍患者在家病情发作导致了伤人事件。患者赖某今年22岁,家庭十分困难,属于低保户。赖某阴晴不定的疾病发作,使他成为小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他在租房居住期间,经常对邻居和周边群众造成骚扰,不分老少,邻居们买回来的菜他上去抢夺,然后拿回家,损毁他人财物,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同小区的居民看见他甚至都有一种恐惧感。
  在家里他对父母也是天天打骂,突然有一天病情发作,在家用刀将自己的父母砍伤,他的父母迅速打电话给社区,社区、街道、锦华派出所得知情况后到现场,慢慢安抚赖某的情绪,才没有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在古塔区综治办的努力协调下,民政部门为其解决了3000元补助金,在家属的配合下,第一时间将赖某送进锦州市康宁医院,接受更加专业的治疗。
  近年来,因重症精神障碍患者造成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的案例有所增加,给不少家庭造成了很大伤害,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盘锦市大洼区综治办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介绍,有人将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比喻为“不定时炸弹”,这是由于无法预知其“爆炸时间”,一旦引爆极其难以控制,且后果不堪设想。
  精神障碍患者杀人、伤人,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重要问题,对精神障碍患者这类重点人群的管理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关爱患者

 
  【排查】
 
  排查建档是防控的基础
 
  近年来,我省各地为做好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控工作,规范开展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排查、诊断与危险性评估工作,杜绝精神障碍患者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开展了一系列严重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排查评估工作。
  在建昌县,该县明确排查评估的重点是排查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6种重性疾病。工作中采取医院内检索和逐户排查的方式,对排查出的疑似精神病人进行科学诊断评估,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排查出的可疑精神病人和重性精神病人,建立管控档案,做到管控到位。
  管住特殊人群就可以有效减少治安案件、防住命案。建昌县不断加强完善对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政策。全面排查掌握全县各类精神病人员底数。截至目前,建昌县共排查发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710人,其中列为三级以上的精神障碍患者125人,重性精神病人4人,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610人,享受当地贫困低保的716人均纳入医保,由家人监护的精神障碍患者839人,单位监护的2人,乡镇街道、社区监护的271人。
  春季是精神疾病易发高发期。北票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救助工作,特别在春季这个精神疾病的易高发期,他们多措并举,以严的标准、实的举措,深入细致做工作,坚决防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
  工作中,北票市要求各乡镇(区)综治办会同卫生计生、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集中开展一次排查登记活动,对全市精神障碍患者再次进行普查,充分做好了患者日常发现登记和发病报告工作。
  同时,他们强化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把该群体作为排查、登记、监管、治疗的重点,建立起了以监护人、公安派出所、专门医疗机构联动应急机制,确保每个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属地公安派出所都得到重点监控,从源头上防控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他们还深入走访排查,通过逐户地开展滚动排查,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并详细筛查,逐一甄别,调整风险评估等级,鉴定确诊,逐一建档建卡,消除盲点漏洞,真正做到了应管尽管。
  排查中,他们对已列入《全国重性精神病人信息管理系统》《辽宁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信息系统》的患者,重点普查救治救助落实情况;对新发现的患者及时纳入了视线,搞好评估,登记入册;对于病情不稳、危险性较高的患者,根据评估结果分别督促落实住院治疗、在家服药等救治救助措施。
  此外,北票市各乡镇(区)综治办会同相关部门,对居家治疗患者,及时掌握病情发展,指导康复治疗;对无钱吃药、无力监护的患者家庭,及时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对农村困难家庭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积极加强部门协作,做好救治救助工作。
  同时,他们要求对已经发生肇事肇祸行为或危险的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要依法做好应急处置,并按照《精神卫生法》《刑事诉讼法》要求,公安机关、监护人及所在单位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可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依法采取措施实施住院治疗;对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由人民法院决定予以强制医疗,并在公安机关强制医疗所或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执行强制医疗。
 
  网格化助力排查工作
 
  网格化管理是综治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这项工作在排查精神障碍患者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锦州市古塔区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作用,特别重视对流动人口和青少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现、登记、管理,杜绝漏管失控。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倾向性、发病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病情情况,会同各街道及公安、民政、卫计等部门对辖区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层层落实,实行责任人、监护人双向责任制,积极组织各派出所、(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对本辖区内可能存在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集中筛查,入户随访,逐一进行评估,建立统一完善的台账信息,确保落实救治救助、服务管理及稳控措施到位,坚决防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强化部门联动,确保救治救助工作无缝对接。区综治办严把责任问责关,对因工作不重视、监管不到位、救治不及时,导致发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重特大案件的,依法实行一票否决权制。
  北票市各乡镇(区)充分发挥了综治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优势,借助网格员管理和综治信息系统的科技优势,加强对流动人口聚集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摸排;对已发现辖区内的疑似患者,积极协调其就医列管,严防流动肇事肇祸患者案事件发生,并加强了对商场、步行街、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周边、超市、早(夜)市、影剧院、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部位巡逻,强化了动态应急处置,对疑似患者发生精神障碍事件的,做到了出警迅速,果断处置。
 
  【救助】
 
  一个家庭的“重生”
 
  2016年11月24日,虽已是隆冬季节,但是却格外的暖和,也许是天公作美要圆医疗小组的一个梦。
  还记得那是2013年的初春,东港精神病医院组织医疗小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入辖区入村到户进行摸底排查工作,一个家庭引起了医疗小组的关注。
  马家店镇唐家堡村的姜某家中,一个即将倒塌的三间清水房内,住了一家四口,其中娘儿仨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中唯一的监护人是个年近7旬的曾患有脑梗的老爹。家中凌乱不堪,既当爹又当妈的老父亲每天为娘儿仨的起居奔劳,换来的不是一句感谢的话语,而是经常性的群起而攻之。
  医疗小组了解到情况是,姜某的妻子是个丹东下乡知青,每个月还有点生活补助,其两个女儿曾在单位上班。虽然都已结婚,但是因为患病后而陆续被“遣送”回娘家,家庭的拮据已无能力进行治疗。家中常有的场景是母亲坐在炕边上自言自语,两个女儿病情发作时,因精神症状支配而相互吵骂,严重时其二女儿手持菜刀要追杀姐姐。
  怎样才能解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医疗小组立即向院领导进行了汇报研究,最后院领导决定要对这个家庭进行帮扶。首先,医疗小组派出专家到患者家中进行会诊、制定治疗计划、实施免费投药;再者,组成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一对一的困难帮扶对象,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生活用品的发放;最后,医疗小组跟市残联和当地民政等部门进行沟通、协商,使其能够享受到贫困重性精神疾病免费救治的政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东港市综治办、东港市卫计局、东港市残联、马家店镇民政及东港精神病医院多部门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16年11月24日这天圆了这个梦。患者终于可以享受到免费救治这样好的政策,作为家中唯一的监护人姜某,因脑梗又一次复发,落下来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看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想到孩子的今天,热泪盈眶,连声道谢!
  像这样的事例,在东港精神病医院救治工作中并不是个案。作为东港市唯一一家精神专科医院,该院也真正把服务患者放在工作中的首位,把为患者及其家庭排忧解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医疗小组一年两次下乡,历经4个多月,走遍东港及孤山经济区18个乡镇,264个村所,为441名免费投药患者进行入户现场发药,为患者带去不仅仅是药品,更是为患者家庭带去战胜疾病的自信与希望。



医院医疗小组为患者换药
 
  救治帮扶在身边
 
  建昌县的马某在十年前因为失恋导致精神分裂,发病期间打人、骂人、放火、砸东西,有次险些把自家房子烧了。经过一段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他的父母不得不在家照顾看管他,不能出去打工干活,导致家中十分困难。前年,马某的家人听说托管中心不错,于是经过其父亲、村委会、乡政府申请,来到托管中心进行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建昌县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加强重性精神障碍的治疗服务,加强精神病专科医院软硬件建设,县民政局建立了救助管理站、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社会救助协力救治精神病人的长效机制,全力预防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建昌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季风光告诉记者,那些精神方面有障碍的人,他们有的打人、放火,甚至可能杀人,搅扰四邻,危害社会。对于这样的病人,普通家庭难以看护照料,对于贫困家庭就更不用说了。只有通过政府的有效作为,才能为病人提供医疗保障。
  对精神障碍患者及家人给予帮扶救助,有利于防控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去年,营口市站前区对7名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障碍患者给予送院帮扶救助;设立5万元专项救助资金,对不符合医保、民政救助条件但确需救助的患者给予专项救助;联合公安、民政、财政等五部门下发文件,落实省、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以奖代补政策,充分调动监护人积极性,对符合奖补条件的7人落实政策。
  每年初,锦州市古塔区综治办总会第一时间就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管理工作会同公安、卫计、残联、民政、财政及街道等相关部门进行了总结性研讨,每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协同配合,并肩作战。
  古塔区卫计系统承担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的机构有8家,分别为两家防保站、六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规定的诊断明确并同意纳入管理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随访及患者家属健康教育等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向上级单位报告,有伤人损物倾向的及时报告公安机关,严格执行服务规范。古塔区残联部门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作用,特别重视对流动人口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现、登记、管理,确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治尽治、应管尽管,杜绝漏管失控。古塔区民政部门针对困难家庭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按照国家相应政策,加强医疗救治,积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发挥整合联动效应,不断提高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对流浪乞讨的精神障碍患者,在全面筛查、复核的基础上,将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配合相关部门,送至当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救治。公安部门在加强管理工作上,派出所主管领导及包保民警积极联系社区包保人、病人、监护人,严格落实“四位一体”包保制度,时刻掌握病人动态情况;部署派出所及巡特警大队,加强中小学上学放学时间的安全保卫和巡逻工作,确保不发生各类因精神障碍患者引起的案件。
 
  【他山之石】
 
  坐标:广西蒙山县
  经验:“民警—村干—患者家属—患者”监管的联管网络
 
  广西蒙山县建立精神障碍患者监管责任机制,形成了“民警—村干—患者家属—患者”监管的联管网络链条模式,掌握管控主动权。
  该模式针对有精神病复发的苗头,就立即收治。对经治疗和鉴定已治愈、好转出院的精神障碍患者,通报县公安局和有关乡镇,由乡镇管控小组落实包村回访责任。派出所民警、镇干部、村干、医护人员每月回访两次,开展康复指导。
  这种新模式犹如给社会拴上了一道“保险”,筑就了精神障碍患者救助、管理的坚固“堡垒”。
  蒙山县创新政府主导、排查登记、部门联动、救治保障、监管责任等机制为基石的模式,达到了精神障碍患者得到治疗、家属感到满意、群众感到安全、社会保持稳定的多方共赢,结束了精神障碍患者自然松散的无政府管理状态。
 
  坐标:江西赣州市
  经验: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监护激励机制
 
  为改变肇事肇祸等精神障碍患者管控工作的被动局面,赣州市于2011年在兴国县埠头乡开展了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救助监护试点,整合综治、民政、财政、卫生、人社、残联和乡镇等多个部门的职能和力量,对患者及其家庭进行管护、救助和帮扶。
  在试点中,赣州市首创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监护激励机制,推出“有奖监护”举措,为患者逐一落实具体监护人。监护人由其家属或村(居)委会、单位落实专人担任,负责照料看管患者的日常生活。通过与监护人逐一签订有奖监护协议,明确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增强监护责任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年度内患者未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监护人就可获得每年1000至3000元的奖励。
  “有奖监护”举措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监护人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被迫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赣州市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连年大幅度下降,2015年更是实现了“零发生”的目标。
 
  【探讨】
 
  建立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责任险
 
  现阶段,精神障碍患者在投保社会保险方面仍然有诸多的限制。我国也没有针对精神障碍患者责任险相关的保险制度。而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赔偿中,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赔偿能力有限与应给予受害者合理赔偿的矛盾尤为突出。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精神障碍患者界定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其侵权责任由监护人承担。此外,无法基于身份关系确定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时,由指定的社会团体、强制医疗组织为其监护。
  一定程度上,此责任的转移属于将社会负担进行分散转移,将防止精神障碍患者造成危害的责任落在了监护人、社会组织的肩上。
  目前对于被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伤害后救助的保险,包括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只能对伤者的基本救治提供补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投保目的在于自然人对于意外伤害风险的抵御。
  而肇事肇祸责任险的依据在于:肇事肇祸主体对责任的承担,不同于意外伤害保险,其是投保人自身对意外伤害的防范,不涉及事故的发生主体。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其行为能力的制约,责任转移至监护人。也就是说,肇事肇祸责任险的建立可以为监护人分担部分责任,对受害者予以及时救助、合理赔偿。
  责任险中对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责任的明确规定,对精神障碍患者行为能力鉴定进行规范。这些条款的约定,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依据保险约定履行其监护责任,尽可能避免由于监护失职造成的肇事肇祸事件。明确精神障碍患者行为能力鉴定规范,有效规避精神障碍患者对侵权责任的逃脱。
  此外,依据保险约定,保险人对符合情形的第三方受害者予以赔偿。对受害者合理赔偿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减少了威胁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不断探索、建立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责任险,寻求风险转化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措施缓和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危害性,这都有利于缓解对受害者赔付的风险,对受害者予以及时救助、妥善赔偿。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赵敬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