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在“家文化”中读懂积善之美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杨清林 石健 | 发布时间: 2017-02-15 10:19
本报推出寻找全省政法系统“最美家风”系列报道
 
  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被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曾强调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政法系统的庞大群体中,涌现出大批营造良好家风,传承优秀家风的家庭和故事。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成长的营养剂。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需要注意的是,家风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被发扬光大,家风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会使当下优良家风的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
  家的故事一直在延续。故此,我们准备寻找有关家的故事,家的足迹,家的味道……
  本报推出寻找全省政法系统“最美家风”的策划,讲述有关家风的温暖故事。怎么找?找什么?首先我们要寻找“高大上”的家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没有好的家规家风,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风、家训,历朝历代都不乏家风门风“高大上”的典范,如岳母刺字、孔融让梨、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被奉为佳话流传至今。在我们身边,最出名的要数浦江“江南第一家”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存世最完备的一部家族法典。您家中有无流存类似“历史味”的古训、家法,或许也蕴含了很多值得称道的故事,可供后人传承。
  我们还将寻找“小而精”的家风。在寻常干警家,也有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家风值得借鉴。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可能教出什么样的孩子。这样的例子很常见,父母长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做人处事的道理,如孝顺、勤劳、守信、节俭、独立、大度、宽容、感恩、向善等,都是良好家风的再现和正能量的表征,也是我们极力在寻找和推荐的范本。
  我们还寻找有关家的点滴和片段。无论是一句话、一个故事,还是一段记载、一个关键词,都是诠释家风的载体。只要内容积极向上,值得他人借鉴,欢迎来电推荐或自荐,用这些好的风气和德行熏陶人、教育人、塑造人,给后代创造美好未来注入无形的力量,为社会营造文明之风、结出和谐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