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平安建设的目标。
“和”则国运昌、“和”则家兴旺、“和”则保平安、“和”则万事兴,地区的平安稳定,人们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提高,无不建立在“和谐”二字之上。
而要做到和谐,就必须以群众为出发点,从多方面入手。
近年来,全省在推进平安建设中,采取了多项举措,使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排查、青少年预防犯罪、特殊人群管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让我省平安建设工作更加接地气。

孩子在平安环境下茁壮成长
“还没发展就已经解决了”
巡逻员、网格化、视频监控让矛盾得到预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合治理工作方针。而预防也成为了平安建设当中重要的一项。
近年来,全省各地全面地掀起了网格化管理热潮,在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预防方面创新方式方法,实施源头预防机制,为我省营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巡逻员走遍大街小巷
73岁的吴德阳是沈阳市五里河街道总院社区一名平安志愿者,他在巡逻中发现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推着一台上着锁的自行车往院外走,便拨打了110报警电话,从而抓获了这名盗车贼。
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道为减少安全事故,保障辖区平安,他们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成立了“平安管家工作站”,将平安工作“五级五覆盖”创新延伸至“街道—社区—楼院—楼栋—平安管家”五级联动机制,并组织人员定期入户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工作站管大家,平安管家管小家,家家安全。
在我省,这样的志愿者巡逻队不计其数,他们走街串巷,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许多问题还没发展就已经被解决了。
网格化遍布社区、村
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在维护一方和谐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抚顺市顺城区抚顺城街道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立了民情联络员队伍。他们在各个网格中收集民意,向社区报送舆情信息,成功使多起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的处理。
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我省多地建立了民情联络员和网格信息员,他们遍布我省的社区和村,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矛盾。
2015年6月11日,省综治委下发了关于《平安辽宁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要把平安辽宁信息系统建设与网格化建设结合起来,这让安全隐患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化解。
自从有了网格化管理,平安建设工作在管理上又进一步细化,无形中相当于为安全隐患增加了一道防线。
视频监控没有看不见的地方
以往,每当街道上发生打架、盗窃等事件时,基本都靠人工报警。
如今,沈阳市于洪区城东湖街道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的视频能自动报警了。
记者在中心看到,一片空场上,两名男子在正常走动,突然两人因为一些事发生了口角,随后扭打在一起。这时该视频变大并在屏幕中间显示出来,并且一个红色方框随着扭打的两人来回移动,并出现了报警的字样。
据了解,只要中心工作人员将区域设定为监控区域,当区域内发现异常时,视频会自动跳出报警,工作人员就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摄像头还能监控违法停车、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等现象,这种摄像头在我省并不少见。
目前,全省各市都在积极构建和完善视频监控系统,高清视频监控设施的安装对于提高社区总体治安防控能力和水平,预防和打击犯罪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个摄像头就像是一个个天眼,盯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平安建设的目标是和谐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人民调解组织、多元化调解让矛盾迅速化解
小矛盾不重视,极易引发不可控的矛盾纠纷,对一方的平安稳定造成恶劣的影响。
而在此之中,矛盾调解便显得尤为重要,各级调解组织力争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难事不出县(市、区)、矛盾不上交。
多年来,全省各地在矛盾纠纷排查中涌现出了多个亮点模式和特色调解组织,真正地维护了居民间的和谐,保证了一方的平安稳定。
人民调解组织是矛盾的“灭火器”
我省在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工作中涌现出了诸多具有特色的人民调解组织,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他们都活跃在大街小巷,帮助辖区居民化解矛盾纠纷,帮助政府解决难题,成为了政府的好帮手,百姓的代言人。
康平县“老年说和团”成立已有30年时间,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凭借在村民中的威望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讲道理、讲政策,说和邻里乡亲的矛盾。每年都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在源头上化解了95%以上尚未形成信访、治安、刑事案件的民间矛盾纠纷,有效预防了大量“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眼下,康平县的162个村几乎村村都有“老年说和团”,共有成员7000多人。
无独有偶,2006年,西丰县钓鱼乡开展了“知心大嫂”活动,“知心大嫂”是通过本人自荐、群众评选、支部推荐、综治委把关,选聘公益心强、善于表达、懂法规、有威望、愿意为群众办事的妇女,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知心大嫂”们通过拉家常方式解决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弥补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家庭邻里纠纷的不足。
据了解,截至2015年10月份,全省133807名调解员共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54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为我省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安全祥和的社会环境。
多元化调解让调解更权威
2013年,省司法厅出台了《辽宁省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全省司法行政机关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分阶段、分步骤地扎实推进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机制,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
为此,近年来,抚顺市立足于平台建设,建立起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工作体系。
今年6月,抚顺市综治委在原有的交调对接、诉调对接的基础上,在抚顺县后安镇召开了全市公调对接工作现场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抚顺县公调对接工作经验做法,并安排部署公调对接工作任务。
据了解,截至今年1月份,全省共建立专行业人民调解组织19524个,其中,医疗纠纷调解组织286个,交调组织116个,劳调组织389个,物调组织417个,其他行专业性调解组织121个。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的矛盾纠纷调解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2014年8月22日,沈阳市召开了推广全社会调解工作模式现场会,沈河区在全省率先推行的在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全社会调解工作模式在沈阳市全面推广。
全社会调解模式,即“组织全覆盖、社会全参与、调解全联动、矛盾全调解”,从区直部门到街道、社区、热心市民,每个人都是调解人。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是责任人。
沈阳市沈河区五里河街道盛华苑社区理工小区某一楼租户准备把房子改成门市,拆掉了承重墙,整个单元的居民都急了。双方反复沟通无效,情绪激动的楼上住户准备“拉个条幅去示威”,社区调解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此情况报告社区,社区将行政执法、城管部门相关人士找来一起协商,法、理并用。最终使租户同意将已经损坏的承重墙恢复,并且挨家挨户道歉。
多元化的调解让矛盾化解更及时、更权威。
“让孩子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普法宣传、心理帮教让青少年远离犯罪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成长过程中,他们会迷茫,会举足无措,一旦他们误入歧途,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个不利因素,而预防青少年犯罪,让他们生活在阳光下,便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
自2004年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出台了《关于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并启动了“为了明天工程”后,我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预防犯罪工作,采取了多种形式和办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阳光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批专业咨询师为青少年等群体提供咨询服务
普法让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
前不久,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法院、保工街道繁荣社区和齐贤二校举办了第三届“关爱明天”普法行动。铁西区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吴爽带领骨干法官走进齐贤二校,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律知识讲座。
如今,普法进校园活动已在我省竞相开展,多地中小学还在学校设置了法制副校长,使青少年得到了良好的法制教育。
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自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以来,经常开展各类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成为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如今,和平区法院少年法庭已建立微信公众号“少年法苑”及少年法庭QQ号,通过定期发布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父母课堂等内容,以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如今和平区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发案率已从年逾百件降至年均50余件,降低了50%。
据了解,近年来,各地还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注重对流动青少年群体的排查监测;统筹协调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教育等职能部门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定期分析与青少年有关的社会治安形势,全力抓好“为了明天工程——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有力地维护了全省的和谐稳定。
心理帮教是青少年的心灵港湾
在共青团、综治、教育、公、检、法、司以及其他行政系统建立“青少年维权岗”的基础上,我省各地还开通了“12355”热线,全力做好青少年维权和心理咨询工作,使青少年找到了心灵的港湾。
目前“12355”开通三条热线,分别是心理咨询热线、法律咨询热线和紧急突发事件及重大侵权事故的反映热线。
大连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2006年11月正式开通,目前,服务台已经形成了以“12355”青少年呼叫中心和“12355”青少年服务网站为核心,14个区市县社工站为辐射,公检法司、教育等部门的44个青少年维权岗、1000余家青年文明号为终端,408个社区自护教育基地为节点,服务全市青少年的工作网络。
自2008年鞍山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成立以来,被青少年称之为“心灵的港湾,成长的摇篮”,目前,鞍山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形成了以热线电话、网站服务等信息化手段为前台,以心理服务为中枢,以“箱庭疗法”等先进的心理咨询设备为辅助的集热线服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困难救助、犯罪预防等服务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平台。
今年5月30日,省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围绕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26号)文件和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2015年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部署了2016年度工作,并研究讨论了相关工作意见,进一步加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特殊的他们不再特殊”
我省特殊人群管理亮点纷呈
他们一些是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一些是社区服刑人员,他们渴望得到关爱,渴望过正常的生活,但在外人看来,他们身上总是带着两个字,“特殊”。
早在多年前,我省便将特殊人群管理做为了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帮教,妥善处理,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区矫正让他们重回社会
在辽阳市社区矫正支队,干警们帮助一名社区矫正人员重回社会,并且考上了大学。
“为了让一个失足孩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社会、学校,社区矫正干警搭起了一座希望之桥,用爱心接力圆了一个失足孩子的大学梦。”矫正干警王志刚感到很欣慰。
其实,这只是辽阳市创新管理平台全面开展社区矫正的一个缩影。
辽阳社区矫正工作启动于2009年5月,几年的时间,辽阳市探索出了具有辽阳社区矫正工作特点的“一三一”工作模式,即有一支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警察队伍和一套比较完善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组建三个中心:即“教育管理中心”、“心理咨询矫正中心”和“社区矫正对象审前社会调查评估中心”;建设一个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形成具有辽阳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
近年来,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5年底,重新违法犯罪率仅为0.1%。
去年12月,省编委办正式批复,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处更名为“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同时加挂“省社区矫正监管总队”牌子,这种集管理和执法于一体的模式在全国属首次。
与此同时,为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工作,我省将推进社区矫正信息监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手段,截至今年3月份,全省共发放社区服刑人员定位手机21991部,定位率达70%以上,重点人员定位率达100%,省级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级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中心将在2016年底全部完成。
管控帮扶让精神病人得到帮助
建昌县为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工作,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病人排查、诊断与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全县开展了重性精神病人排查评估工作。对排查出的疑似精神病人进行科学诊断评估,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排查出的可疑精神病人和重性精神病人建立管控档案,做到管控到位。
抚顺市新抚区通过深入社区(村)对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摸排调查,反复摸排,反复梳理,设立了辖区内精神病人员信息库,做到了一人一档,逐一分类地建立了精神病人档案,并建立了以街道(乡)为单位的“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平台”,对辖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摸排。
据了解,我省还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工作的意见》(辽政办发〔2014〕4号),《关于印发辽宁省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辽卫函〔2014〕211号)和《关于确定辽宁省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定点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的通知》(辽卫发〔2014〕8号)等有关文件,减轻了我省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经济负担,使其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最大限度降低其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这之中,我省各地对精神病人帮扶管理的越来越多的亮点经验涌现了出来。
如,抚顺市东洲区东洲街道金南社区在对精神病人进行管控同时,积极对其展开帮扶工作,他们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站联合,为每位精神病人建立了一套健康档案。同时,社区工作者定期与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去精神病人家中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此外,卫生服务站对精神病人及其监护人的购药费用进行了减免,从内心深处打动了监护人,使精神病人得到了有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