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反哺有爱——打开开原市关爱老军人的街道样本

来源:辽宁长安网 | 作者:驻铁岭记者 江海峰 | 发布时间: 2024-03-18 10:53

  2021年,开原市开原街道以辖区参加过抗美援朝、革命战争的26位老军人为服务对象,开启了“守护身边英雄、关爱革命老兵”志愿服务模式——只要老军人需要,志愿者随叫随到。

  今年年初,该模式被评为2023年度辽宁省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如今,在开原街道的影响下,关爱老兵理念已经融入整座城市的发展脉络,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崇军人的良好氛围。

  活着的丰碑

  钢枪铠甲,一身戎装,保家卫国。革命老军人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祖国尊严,他们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是活着的丰碑。

  街道的关爱

  关爱军人,让老军人在晚年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这对开原市开原街道来说,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份承诺。

  庄严的承诺

  2021年,开原街道以辖区参加过抗美援朝、革命战争的26位老军人为服务对象,开启了为革命老军人承诺制志愿服务模式。现在,关爱老兵的具体行动正逐步落实到开原市每个街道、社区,已融入整座城市的发展脉络。

微信图片_20240318102435_编辑

2021年,志愿者看望刘福成,听他讲战斗故事。

  服务

  签下一份承诺 矢志不渝兑现

  2021年3月15日,街道签下了为辖区26名革命老军人志愿服务的承诺书,其中包括的7项服务,3年来一直坚持至今,这份承诺说得出就得做得到,贵在坚持。

  “每月组织党员、志愿者、网格巡查员到老军人家中看望一次,了解老军人生活情况,主动帮助协调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季度组织家政专业志愿者上门清洁一次,包括老军人居住的单元楼楼道;每月一次义务理发……”日前,开原市开原街道党委副书记周明超告诉记者。

  “2021年3月,我们发现26名老军人,后来又陆续排查到7名老军人,这样先后共服务了33名老军人。我们制作了33本档案,将对33名老军人的服务做成纪实,编撰成册,随着服务随时添加内容。”开原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冯静指着一摞蓝色档案册说。

  记者小心翼翼地从其中抽出了一册,仔细看了起来。封皮上写着《开原街道服务革命老军人纪实》,下面一行字为“抗美援朝老军人——刘福成”。目录部分为“开原街道办事处致辖区革命老军人书”“富强社区服务老军人明细表”“抗美援朝老军人简介”“相关证件”及服务的具体事件。

  通过翻阅记者了解到,刘福成1933年2月19日出生,1949年6月经过汽车培训半年后,入东北野战军四野汽车连44团,成为一名驾驶员。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其间,在一次战斗中冒着敌机投弹扫射,出色完成运输任务,抢运伤员200余名,立大功1次。1951年第4次战役运输军用物资时,头部被炸伤,7级伤残。

  “建军节送鲜花、上门打扫卫生、生日送蛋糕……”这些承诺内容在具体服务事项中一一体现,并且配有图片。在另一本纪实册中,记者看到志愿者上门为抗美援朝老军人刘德山测量血压的照片。

  冯静告诉记者,2021年3月以来,开原街道服务的33名老军人中已有13位先后离世,刘福成是其中的一人。每一位老军人的离开都让大家感到特别痛心,要用一辈子去服务“最可爱的人”。

微信图片_20240318102438_编辑

志愿者为老军人刘德山定期上门量血压

  坐标

  红色记忆展厅 传承革命精神

  开原街道将红色记忆展厅设在新都社区的二楼,占地面积120平方米,2021年开始创建,红色记忆展厅成为开原居民的红色教育阵地,也是一部生动的党史教科书。

  “开原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红色记忆展厅,参观后的最大的感觉是‘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开原街道新都社区党总支书记黄华兴奋地说。

  建设红色记忆展厅之初,开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全程指导,开原街道及其下属19个社区30余名工作人员认真翻阅县志,查找开原籍抗战英雄事迹,征集历史资料、照片和文物等,去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取经”。如今,红色记忆展厅展出的内容主要分为人物和实物两大部分。人物部分涵盖开原籍抗战将军勇士、抗美援朝老战士。实物部分主要是抗联及志愿军战士在战斗和生活中用过的具有时代印记的历史物件。

  走进展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向革命先辈致敬”标语, 展厅重点介绍了开原籍英雄,分别介绍了抗日英烈安永禄、王铸、白璞珍、白璞林、白子峰、金山好、张钺、张竞渡、栾法章、许亨植、张凤岐、周建华及高崇民、杜者蘅、孟宪民等英雄事迹。展厅出口方向的一面志愿军英雄墙让记者赞叹不已。墙的正面,展示开原街道26位志愿军老战士的光荣事迹:参加大小战斗70余次,荣立大功1人次、二等功1人次、三等功12人次、集体二等功1次,获得各类奖章45枚。

  墙的背面,一张张记录老军人幸福日常生活的照片错落有致地铺满墙:过生日时,收到写着“您为我们守护河山,我们把您挂在心间”字样的生日蛋糕;志愿者听老兵讲故事、为老兵理发;街道为他们印制“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铭牌,老兵站在铭牌旁合影;社区工作人员把24寸精装全家福递到老战士手中,全家福里的“笑容”和老战士脸上洋溢着的欣慰相映生辉……

  展厅还以剪纸的艺术形式展现老军人的头像,并搜集陈列了30余件当年抗联战士和志愿军战士所用过的物品。有战斗用的枪支、手榴弹、军号,学习生活用的笔记本、水壶、茶缸、卫生箱,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给志愿军战士的米袋,东北抗日联军旗帜,英勇作战荣获的奖章等。开原街道宣传工作负责人刘洋告诉记者,红色记忆展厅是开原街道党委为辖区革命老军人开展承诺制服务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已累计接待参观者1万余人次。

  故事

  他是“炸不断的电话线”原型

  在一本1956年出版的名叫《毛主席的好战士》的书中,第一个讲的是雷锋的故事,第二个“炸不断的电话线”,说的就是韩殿勉。 

  记者跟随开原街道城南社区党总支书记程旭东来到老英雄韩殿勉家。

  “我1948年12月入伍,当时我17岁,1950年10月,我随所在部队作为第一批志愿军部队入朝作战,当时是工程兵部队22团一营电话班。”见面后,韩殿勉拉起记者的手,讲起了他的故事。

  “1953年6月,金城战役打响。”韩殿勉讲道,6月17日,全班6个人冒着敌人的轰炸,抢修了一天的电话线。当晚9点,韩殿勉所在班接到通知“指挥所电话线断了”,他自告奋勇和战友陈禄组成战斗小组,带上冲锋枪、电话机,还有一捆100米长的电话线,冲向了前方战斗区域,借着敌军炮弹轰炸的光,摸到线头就接。

  为了防止暴露目标,韩殿勉和陈禄不敢打开手电照明,两人只能捋着电线借着炮弹轰炸的光排查电话线,摸到线头就接。其间,他被落在身边的一连串炮弹气浪推倒在地,脑袋起了3个大包,腿也被炮弹皮划伤,直流血。

  在敌人的炮火中韩殿勉和陈禄走走停停反复接线。这时,他们发现查线员牺牲了,韩殿勉两人又承担起新的任务。接线过程中,韩殿勉发现一段电线够不着了,要是硬拽,可能会把线扯断,韩殿勉预测到这可能是我军炮兵指挥线路,转头对陈禄说:“即使我牺牲了,你也一定要保证把电话线接通!”

  说罢,韩殿勉咬着牙,将自己的双臂打开,左右手各抓起线头,将线路接通。随即韩殿勉便陷入昏迷,但双手仍紧握着线头,最后被陈禄救回。后来,韩殿勉才知道,他用“人肉导体”接通的电话线是67军201师榴弹炮营的指挥线路,电话接通后,我军因此又多消灭了敌军一个营。他因此荣立二等功。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韩殿勉于1956年因伤转业,回家乡邮电局工作,直至离休。

  “作为一个军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有危险,你躲了,那就只能当一个逃兵。”韩殿勉的这句话久久地在记者耳边回响。

  共和国的英雄需要礼赞,关爱老军人,让尊崇落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