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昌图县大四家子镇新立村党总支书记王百华


奔腾不息的辽河是辽宁的母亲河,常年不断的辽河水滋润了两岸的黑土地和勤劳智慧的儿女。在辽河流域的昌图县的西南端有一座鲜为人知的村落——大四家子镇新立村,这里村容整洁、道路通畅;这里风光秀美、设施完备……
谈起这里的变化,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村书记王百华身上,都说王百华是“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改变他们生活的掌舵人”。
村里人见到了“回头钱”
前几年,新立村的集体资产出售得差不多了,达到了树无一棵、地无一垄的境地。王百华把眼睛盯在了“五荒”地上。由于此前的村级资产管理松散,原村干部怕得罪人,工作不敢碰硬,有的地痞、无赖白种“五荒”地,村里分文不收,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王百华把村“两委”班子成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召集在一起,研究清理“五荒”的对策,对自种“五荒”地的农户,逐户核实,登记入册,并落实“包核查、包工作、包清理”的“三包”责任制。开始一段时间,白种地的农户都持观望态度,拒不同意退回“五荒”地。面对僵局,王百华心生一计,擒贼先擒王。他在调查核实时发现,一组有一村民是出名的“钉子户”,包户干部去了十几趟,他横竖不听,并提出要开荒的工本费、耕地经营费等无理要求。不拔掉这“钉子户”,整个工作就难有起色。王百华主持召开“两委”班子会,决定对这个“钉子户”走依法清理的程序,法院来人帮助调解了几次后,这个“钉子户”在法律的威慑下,无奈低下了头。经过25天的攻坚战,终于攻克自种“五荒”地50多户的碉堡,共清理“五荒”地640亩,每亩以400元的价格,一包三年,村里一次性收入77万多元,村级集体“破天荒”见到了收入。
首战告捷,更是奠定了他打好化债减负持久战的决心。新立村东头有个废弃的大沟,面积约40多亩。王百华顺势而为,村里出钱,雇一台抓钩机,大干半个月,整理土方2000多立方米,硬是把多年沉睡的荒沟造成了43亩高标准的水田,并打了3眼小井,包给3户村民,种上了水稻,亩产过千斤,村里又多了一项经济增长点。现在,新立村的村级债务总额已减少到100万元以下,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压在王百华的这块“心病”也越来越轻了。
环境美了,村民有“获得感”
面对原来脏、乱、差的村容,他打响了环境整治攻坚战,村民也有了“获得感”。
上任伊始,王百华成天开着自己的私家车,马不停蹄地跑镇里,拉上镇领导及省驻镇工作队领导,到县里相关部门,争取列入美丽乡村的试点村的行列,主动向脏、乱、差村屯环境宣战。
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美丽乡村试点村、党建综合示范村后,他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又是请人做规划、绘图纸,又是召开村民代表会,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村上没钱,他就跑帮扶单位县人大找檀宏利主任求援,协调来50万元资金后,又跑县委组织部将其列入村级活动场所改扩建单位。
公路通,百业兴。外地去新立村买牛、收猪、拉粮的车辆络绎不绝,每斤猪肉比修路前上涨二角钱。王百华趁热打铁,修完村路后又在老村部的南侧,利用一个废弃的大沟,规划面积41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和占地2500平方米文化广场。
他为党旗增添光彩
作为新立村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王百华不忘在党管党,履行抓党建职责从不走样。走进村部,党员学习室、“两委”会议室、“文体活动室”“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配套齐全,“三会一课”“党员管理”“班子学习”“党员培训”“民主议事”等制度一应俱全;“政务公开栏”“党务公开栏”“党总支承诺”等揭示板应有尽有。村里的重要工作、热点问题,都要召开“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会和党员会讨论决定,把决定权交给党员群众及“两委”班子,王百华从不擅自定盘,让权力在阳光下显现。
新立村真的变了,村屯环境变美了、百姓腰包变鼓了、社会变和谐了。王百华的为民情怀如同辽河水一样,永远奔腾向前;他的工作业绩也如同流域的万物一般,深深长在黑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