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善孝为先!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老人能否安度晚年,基层组织能否为老人提供良好的条件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2008年10月1日不仅是国庆节,也是《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开始施行的日子。
8年的时间过去,今年7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对《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之后进行了公开征求意见、立法调研以及与相关部门沟通等。在此基础上,11月2日,省人大法制委对修订草案又进行了审议和修改,形成了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
据了解,针对征求意见获得的反馈,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在相关条款中增加一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针对所在社区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无子女家庭,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
我省针对养老服务有何亮点工作?近日,本报记者奔赴各地进行了深入采访。

老年人在老年大学排练节目
关键词:生活照料
基层组织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村)老年人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活照料,那么就会解决子女们很多困难,更会避免很多矛盾纠纷的发生。
父母的年纪大了,需要子女照料,这是正常的事情,也是子女们应尽的义务。但在“孝”字的下面却总暗藏着子女们诸多的无奈。
“我也知道要尽孝道,但我不工作哪来的钱,没有钱怎么生活?”这或许是许多居民的心声。
志愿者成为老年人的“代理儿女”
多年前,陈红在春晚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打动了大江南北的千家万户。现在回想起“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这句歌词,许多人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辛酸。
前不久,盘锦市兴隆台区泰山社区三名平安志愿者敲开了社区居民王大爷家的门。“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要啥发型啊,你看着好就行,大爷信得着你。”几个志愿者经常为王大爷提供一定的生活照料。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看着王大爷家干干净净了,大家的心情也舒畅了,几个人向王大爷告辞。
记者了解到,平安志愿者于德利与志愿者们经常在下班后或者休息日来做这样的活动。志愿者们有个统一的口号——“每月奉献八小时,志愿服务我先行”。而活动的主题就是“关爱空巢老人”。
于德利向记者介绍,与这些老人接触多了,老人们也渐渐的信任他们了。而在与老人刚开始打交道时,发现有的老人虽然内心渴望有人关注他、关心他,但戒备心还是挺强的,经常遭到老人的拒绝。但是他们的爱心不冷。渐渐地,老人在熟悉他们的过程中,也就对他们认可并盼望他们常“回家看看”。
“为老餐厅”提供贴心服务
在鞍山市铁东区山南街道福康社区日间照料室里,几位老年人正在聊着家常,不亦乐乎。
在福康社区党委书记马凤侠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福康社区二楼,记者在这里看见了一个醒目的牌子——“为老餐厅”。
马凤侠告诉记者,“为老餐厅”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他们加强队伍建设,对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文明礼貌教育,使工作人员养成了尊老爱老的风尚,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并在管理制度中明确提出,凡出现和老人吵架现象,予以经济处罚直至辞退。
干净整洁的地面,摆放整齐的桌椅,整个屋子给人一种一尘不染的感觉,这是记者进入为老餐厅的第一印象。
原来,福康社区非常注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卫生管理,他们严把食品进货的各个环节,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餐厅卫生标准,落实卫生区域负责制度,每日定期进行检查。
汪洋是福康社区一位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她告诉记者,老人们在这里吃饭每顿仅需6元钱,她会根据中国营养学会膳食宝塔和老年人的饮食特点,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服务。如果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还会为其提供送餐服务。
“我们闲来无事时便会来到社区打打扑克,打打乒乓球,到中午的时候大家便会交6元钱在这里吃上一顿美餐,社区经常调剂饭菜花色品种,饭菜可口、卫生、还有营养,我们非常满意。”一位正在打乒乓球的大爷对记者说。
关键词:心理咨询
通过心理咨询,老人不仅排除寂寞,而且平复情绪,更能减少和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因此,我省许多社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鞍山市铁东区山南街道福康社区设有一个心理咨询室,记者在这里看见了各种辅助器具。身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罗琳就是这个房间的女主人。
罗琳告诉记者,她是2009年来到社区的,从那时起就开始从事心理咨询服务工作。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她发现,空巢老人普遍都会有轻微的心理问题,而有老伴儿陪伴的老人这种情况就比较少。所以,经常有空巢老人来这里向她咨询一些事情。
苏某今年68岁,因丈夫去世所以一直孤身一人,没有任何收入。她性格软弱,只有一个女儿,而且还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虽然家里人经常帮助她,但她总认为家里人在欺负她。罗琳了解她的情况后,便对她进行一周两次的心理疏导,每次两个小时。
通过罗琳的不懈努力苏某已基本“痊愈”。
实际上,我省多个地区都有社区心理咨询室,如抚顺市望花区田屯街道金新社区的金心驿站和该区新民街道油研社区的心灵驿站等。如今的心理咨询室不仅能够对居民进行心理疏导,还能调解矛盾纠纷,在维护一方平安稳定的工作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疗护理
如果社区(村)能够为老人提供及时的医疗护理,不仅能够避免老人乱买保健品,更能最大程度保证老年人的健康。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真诚友善的微笑,一杯热腾腾的水,一颗热乎乎的心,一声爷爷、一声姥姥,如亲人般的温暖。一张小小的联系卡,极大地方便了老年患者的入院就诊。“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如今这已成为辽阳市白塔区各社区居民的一个医疗新观念,尤其是服务站里老年病区,省时、省钱、省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让群众拍手叫好。
爱民社区65岁的张大爷患有肺炎,在大医院治疗期间一直办不上住院,天天往返于家与医院之间,耗时又费钱,自从社区建立卫生服务站后,张大爷直接下楼就可以输液了,而且很快就在此服务站治好了病。
辽阳市白塔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尹云告诉记者,老年人是社区内的一个重要群体,随着老龄化高潮的到来,老年人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老年人生活与社区息息相关。而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就医帮助服务更是社区服务老人的重要方面。
尹云介绍,社区还对老年人就医发放优惠卡,让他们享受方便、价廉、优质的服务;并坚持常年向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咨询等服务,分季度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医疗保健知识咨询讲座。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坚持向特困老年人提供医疗救助。条件允许的,社区应配备具有治疗、抢救、康复、安养四大功能的正规定点医院,使老年人在社区一般疾病可得到治疗,急症、重症能及时得到抢救,对日常医疗保健能提供咨询指导,对半自理、无自理能力的有条件提供全方位的照料。
据记者了解,除了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就医帮助服务之外,白塔区的各个社区还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把社区服务送给每一个老年人家中。社区为老年人发放了“社区便民联系卡”和“睦邻卡”,上面印有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家政服务人员及各行业服务机构的联系电话,保证了社区老年人在有困难时能及时和社区取得联系,并得到相应服务,邻里间可以相互照顾。通过走访慰问、谈心交流,掌握他们的生活、身体和需求状况,及时提供服务。同时对一些高龄、空巢、出行不便的老年人,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上门服务。
关键词:精神慰藉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社区来说也是这样。老年人生活快乐,家庭就和睦,社区就和谐。而社区老年大学让老年人享受更加丰富的晚年生活。
终身教育 老年学习也不晚
在沈阳市沈河区有一个社区学院,老年人在这里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近日,记者走进了沈河区社区学院,刚走进楼内,就听见楼上传来美妙的歌声,原来今天正好是合唱班汇报演出的时间。
离合唱室越近,歌声越清晰,记者听出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茉莉花》,声音婉转起伏,徐徐道来,一听就是特别专业的合唱团体。推开合唱室的门,一个70多人的合唱团展现在记者眼前,他们随着老师的指挥默契地合唱着。
社区学院副院长曹红霞告诉记者,合唱团中的老年人都是各个社区推荐过来的积极分子,合唱团从成立到汇报演出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而且这70多名成员都是零基础。
御龙社区的居民王素华今年已经57岁了,她在合唱团里负责低声部的演唱。“我之前退休在家,也没什么事做,听说这要成立一个合唱团,我就第一时间报名了。之前我没有任何唱歌的基础,到这来以后,老师手把手地教我,现在我敢说自己已经会唱歌了。”
曹红霞说:“我们就是希望通过社区学院,让更多的老年人有学习的机会。”
让老年人的生活因学习更丰富
2014年10月,沈河区社区学院成立了,学院与15个街道的“沈河区社区学院街道分院”、109个社区点共同构成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沈河区社区学院总建筑面积将近3000平方米,学院建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舞蹈室、民乐室、合唱室、书画室、家政室、健身室等功能教室。
为发挥教育的优势,打造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社区学院构建了基本技术教育的体系、传统工艺教育的体系、信息技术教育的体系等三大课程体系,共14门课程。
14门各具特色的社区专业课程,灵活的授课方式,科学的授课方法,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文化素质。
此外,加强老年人法治培训也是社区学院一直在做的事。
曹红霞向记者介绍:“我们坚持社区实验点每月上一堂法治课。针对各社区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发挥社区法治宣讲员的作用,因人而异、深入浅出地上好法治课,实现普法教育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学院还有计划地在街道分院开展义务法治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与居民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文艺汇演、法治展览、法治培训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法氛围。
据了解,我省许多社区也为老年人提供了学习、充电的课堂,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这里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快乐,老年人在这里还找到了互相交流的平台,这让孤独的老年人老有所学不再是梦。

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防走失胸章
关键词:紧急救援
老年人出现突发疾病身旁没有人时,后果不堪设想。如今我省多个地区为老年人提供了紧急救援服务。
救援队守护老人平安
前不久,记者在鞍山市铁东区综治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湖南街道湖南街社区,社区虽小,但却有着大作为。
湖南街社区居民王某是一位古稀老人,他平常喜欢去外面走走逛逛锻炼身体,可前不久就在他刚刚走出小区门口时却突然感到肚子剧痛,很快倒在了地上。
王某所住的小区就在社区办公房的对面,当时老人躺在地上不停地喊痛,一位好心的居民发现后立即报告社区党委副书记尹娜,“尹书记,你快去看看,一位老人摔倒了。”
尹娜听闻后,立即与同事拿着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赶到了现场。“当时老人疼的都流眼泪了,我先给她吃了硝酸甘油,同事立即拨打了120。”尹娜对记者说。到达医院后,医生告诉社区工作人员,此次发病多亏急救到位及时,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尹娜告诉记者,去年5月,湖南街社区基于社区老年人多的情况,组织十余名工作人员来到鞍山市红十字会学习急救知识,并获得了红十字初级救护员证。培训过后,鞍山市第一家急救队伍很快成立了,这个队伍的成员全部是湖南街社区的工作人员。她们会不定期展开培训,提升广大工作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救援能力。
记者了解到,如今,该社区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了急救知识并获得了红十字初级救护员证,而以前单打独斗的社区急救队也慢慢地扩充到了街道层面,如今已经有60多人。
急救走上了高科技
抚顺市望花区和平街道南一社区在党建项目中有一个“五心之家”,在“舒心之家”服务中,他们结合社区党建项目“幸福夕阳红”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老年服务。定期到家中帮助老人做饭,收拾房间,为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菜、做饭。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为社区独居老人设置了一键拨号,老人一个电话,党员立即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南一社区党总支书记荆雪告诉记者,老人如果在家遇到紧急情况就可以按下这个按钮,社区人员就会立即来到其家中,为其提供救援服务。
一次,一位空巢老人因感冒发高烧无力去医院,便按下了一键拨号。社区工作人员接通电话后第一时间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并将老人送到了医院,使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采访中,记者来到了鞍山市铁东区“96715”平台。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所用的“一键通”手机可以设置3个紧急号码,当老人遇到紧急事件时就可以按下这个按钮,手机会播出事先设置好的号码,如果一个号码未通,就会自动切换另一个,如果都没通,就会直接转到平台。
“这个手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定位。”工作人员边说,边打开了“一键通”的位置图,记者在大屏幕上清晰地看见了手机机主的位置和老年人的家庭住址及子女电话。
延伸
防止老年人走失,各地亮点多多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渐增大,老年人走失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在创新成立各类养老服务组织的同时,也应该防止这种悲剧事件的发生。如今,为防止老年人走失,我省也有诸多亮点。
家住沈阳市皇姑区辽河街道军区社区的张大爷高兴地对记者说,社区为老年人专门制作了二维码,二维码上有老年人的基本信息,一旦老人走失了,通过扫描,就可以看到老人居住社区所在街道的地址,便能通过联系街道来帮助老人回家。
这个二维码不仅仅是皇姑区的老年可以享用,在沈阳市铁西区也有这样的防老人走失的专属二维码。
铁西区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目前,艳粉街道11个社区,已经为1000多名老人免费发放了二维码胸牌,通过他们的经验,向全区铺开,为社区里70岁以上、有需求的老人进行登记,制作二维码信息,如今已有大约5万名老人配搭二维码胸牌。
如今,我省很多地方在防止老年人走失的工作中都采取了扫描二维码这个方法。如鞍山市铁东区湖南街道湖南街社区便为老年人制作了防走失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