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省社区自治模式探索新思路走出新模式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社区。
在我国,城市治理长期沿用自上而下的单一行政管理模式,这种以“单位制”社会为基础的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开放的现代城市社会。
于是,社区自治模式应运而生。
社区自治的出发点是社区居民的意愿,通过自治的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与管理。社区自治不仅仅是居委会或村委会的自治,其自治的主体是多元化的,自组物业管理服务队、群防群治组织,都属于社区自治的主体。
可以说,社区自治的产生减轻了行政管理的负担,解决了一部分社区管理的难题。

社区服务平台的整合,极大便捷了社区居民
【背景】
社区自治减轻社会管理的负担
自从社区开始逐步承担起社会整合的功能时起,社区组织便成为了基层社会组织的主体之一。
社会治理是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以管理社会的一种体制。如今,社会治理正在经历从管制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的历史演进。
换言之,社区自治的发展是培育基层社会自治能力的起点,是构建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基本路径。
社区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了政府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它一方面可以满足群众自身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的基层社会矛盾。随着基层社会事务的日益繁多,政府需要社区组织的快速成长,以期能发动社区群众进行自我管理与服务,并逐步形成社区自治的局面。
可以说,对于行政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而言,社区自治所发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和辅助性。社区通过自建物业管理、群防群治等方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减少了社会矛盾,减轻了社会管理的负担。
总之,政府关于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程度与社区自治的成长状况紧密相关。社区自治的发展成为培育基层社会自治能力的起点,也成为重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
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社区自治的发展,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自治水平,逐步形成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结构,并重构起服务型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为民服务代办室为群众节省大量的精力
【聚焦】
丹东:自治老社区探索新思路
坐标:泰美社区
自治模式:薪酬制破解物管难题
防盗门、监控、路灯、健身器材、花园绿地……近日,记者来到丹东市元宝区兴东街道泰美社区宏安北园小区,眼前俨然是高档小区的设施,很难令人相信,这是业主自治的成果。
业委会主任黄龙志自豪地说,虽说小区物业费涨了,收缴率却提高了,小区收支也略有盈余。原因在于小区的物业聘请方式从包干制转为薪酬制。
据黄龙志介绍,宏安北园小区2003年交付使用,物业公司每月每户按0.25元/平方米收取物业费。随着物业费收缴率逐年下降,物业管护不到位,业主与物业间矛盾不断加剧。2012年10月,物业公司撤离。
随后,在泰美社区党委与小区办等部门的协调下,推举了新一任的业委会,并引入了一家新的物业公司。可3个月试用期内,业主们却不满意:小区绿地被改造成了停车场,停车费上涨,还允许外来车辆进入,保洁员卫生清扫也不及时。试用期满后,业委会与物业公司就是否续约进行了谈判,业委会提出物业管理存在缺失,要求其改进,而物业却坚持要将物业费提至0.80元/平方米。经多次协商未果,物业撤出。
小区今后怎么办?业委会成员凑到一起,最后商量出一个办法——薪酬制。小区由业委会自己管!
所谓的薪酬制,是指在预收的物业费中按约定比例或者约定数额提取酬金支付给物业公司,其余全部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支出,结余或者不足均由业主享有或承担。
业委会首先制定自治方案,将物业费涨至0.50元/平方米,按业主、租房户的身份分类收取停车费,并将此标准张贴在小区里,征求意见。
随后,业委会开始着手聘请物业管理人员,经过考核最终确定了具有物管资质且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团队,负责小区保洁、治安、日常维护等工作。业委会又选聘一名业主作为出纳,将物业费、停车费设立专户,每月除了支付物业人员7800元工资外,余下收入用于改善小区设施。
2013年3月,宏安北园小区正式实行薪酬制。一开始,许多业主抱着观望的态度,交纳物业费并不积极。业委会一方面挨家挨户做工作,另一方面也用服务打动业主。
安装大门挡车器、监控、绿化、清淘化粪池、平整下水井、疏通下水道等等,小区的变化显而易见。自管不到4个月,物业费收缴率就达到了95%。到了年底,大家一算账,竟略有盈余。业委会商议,第二年物业费按0.30元/平方米收取,让业主享受到自治的成果。
业委会对业主们上缴的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采购材料公开透明,业委会成员分头跑市场,选择质优价廉的报告给业委会,业委会再集体与商家谈价格,向业主定期公布明细,“多人经手,把钱用在刀刃上。”他们说。
小区的单元防盗门年久失修,业委会调查市场发现,19个单元门更换下来至少要八九万元。为省钱,业委会辗转联系到厂家直接购买,包括安装费在内花费不到4万元;小区花坛的地灯,照明范围小且灯光昏暗,不便出行又不利于治安管控,业委会就自己买来不锈钢和照明灯,找人加工成路灯,又省下了一笔钱;房屋漏雨的顶楼业主可自行联系施工人员修缮,业委会给予每平方米21元的报销补助……所有这些设施改造,业主们既不用动用维修资金,也不用格外掏钱,全部从每月几毛钱的物业费中支取。
黄龙志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采取包干制,物业收取的物业费定额定量,只有花钱少赚得才多,结果服务质量下降,业主不满意,恶性循环就出现了。而薪酬制下,小区物业费、停车费等所有经营性收入都归业委会管理,除支付人员工资外,多余的钱则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在小区建设上。
那么,宏安北园小区的这种尝试对其他小区是否有借鉴意义?小区顾问王东发说,薪酬制原本属创新的“自救”模式,实践两年多,很受业主欢迎,这一点从物业收缴率就能看得出。他认为,薪酬制是未来小区物管的发展方向,“若业主满意度不高,物业随时可能下课。”
此外,业委会大爷大妈的精力毕竟有限,小区还是要依靠专业的物业人员来运转。他们小区之所以成功,也在于业主齐心,业委会清廉、有责任和能力。同时,一定要选聘好物业公司,签订合同时将方案细化,用硬性指标来考核约束。
坐标:林江名城社区
自治模式:社区义务巡逻队奉献余热
丹东市元宝区兴东街道办事处的林江名城社区,是中朝友谊江边的风景社区、平安社区。在这个社区的小区楼院和滨江路上常年活跃着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积极配合边防、治安工作,成为该小区自治的一份重要力量。
志愿者巡逻队成立于2007年,为保证社区良好的治安环境,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社区书记组织社区干部、社区内的老党员不定期的在辖区内巡逻,起初只有几名老党员参加,人数不多的小队成了社区安全的守卫者、家长里短的调解员。
一年夏天,已经是晚上9点多,曲贤芝发现一醉汉不时地往楼上张望,似乎怒气很大并行动诡秘,老曲便上前盘问,原来该名男子是因恋爱不成,遂欲找居住在该楼上的女友“玩命”。曲贤芝了解情况后,对该男子苦苦劝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导最终使该名男子打消了报复念头而离去,避免了惨案的发生。
随着工作的日久开展,居民对巡逻队越来越依赖,大事小情都和队员反映,巡逻队的工作也日趋多样,队员也越深感责任重大。面对新情况,社区在办事处的指导下对巡逻队进行了全员培训,并制定工作制度、配发统一臂章,将志愿者巡逻队更名为维稳固边志愿者,极大的促进了巡逻队队员面貌和工作状态的提升。仅2011年夏季,巡逻队共发现、查获大墙倾倒、井盖丢失、制止打架纠纷15起。群防群治队伍作用的发挥,形成了动静结合,专群结合的治安网络,有效地保证了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小队的名声不仅在社区里叫响了,在丹东市也出了名。2012年初,丹东市开展了党员干部下基层“三走三做”活动,丹东军分区政委莫国民来到林江名城社区听民生,察民情,听说了维稳固边志愿者服务队的事迹后,非常关切并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巡逻队员配发了服装,制作了队旗,极大地鼓舞了义工队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社区积极联系辖区内的东尖头边防派出所,邀请派出所民警来社区为巡逻队员开展业务培训,参加社区活动。东尖头派出所也积极参与进来,每季度派民警对巡逻队员进行培训,逢年节或重点时期,还派民警和巡逻队员一起走进社区开展巡逻工作。维稳固边志愿者巡逻队成为了军地共建、警民联手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提高群众国家安全意识的表率。
这支巡逻队由最初的5人到现在已扩大到22名成员,年龄在45岁至75岁之间,他们均是社区治安积极分子和老党员们。林江名城社区的义务巡逻队每天按2个班次巡逻,每个班次4人,实行错时巡逻、重点巡逻,并做好巡逻记录和交接登记。
社区义务巡逻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社区警务人员做好社区巡防工作,维护辖区治安稳定;配合社区民警对进入社区内的可疑人员、物品、车辆进行盘查,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配合做好重点要害部位、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及时制止社区内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并向公安机关报告,将抓获的现行犯罪嫌疑人员及时扭送公安机关处理;了解、收集社情民意,为社区居委会议事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除开展法制宣传外,还配合社区居委会做好国家有关政策宣传工作。
今年4月6日上午,巡逻队员石桂香、曲淑华、李英兰、马莉4人在小区内巡逻时,发现林江名城大市场边的一名菜贩与一名清洁工发生争吵,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巡逻组长曲淑华等4人上前了解情况后,从争创卫生城、文明城人人有责的高度进行劝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使双方握手言和。现在林江名城社区义务巡逻队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们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处理问题、调解纠纷很有一套方法,为社区干部减轻了工作上的负担和压力,他们的认真精神真的很感人。

社区组建“邻帮邻”党员志愿者义务调解队
【探讨】
社区自治应与网格化管理模式相互协动
在本溪市平山区站前街道市府社区,老年人行动不便,想到社区办个事却一点都不用发愁,因为社区工作人员可以上门,通过微信形式帮居民办事。这是网格化为居民带来的便利。
社区网格化,不仅重管理,更重服务。
无论是社区组织还是政府行政组织,都应强化与社区密切相关的服务职能,并将其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在当前政府由“发展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的大背景下,网格化管理模式与社区自治在社区服务上存在着目标与内容上的重合。
较之以往政府公共服务形式,社区服务着眼于社区需求,在服务资源、服务形式、服务对象上具有灵活高效、覆盖面广等优点。它不仅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生活需要,也有利于社区中守望相助良好氛围的建立。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服务代表了社会福利提供方式的转变,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社区服务不仅是在社区治理中应对人际疏离和社会原子化的主要手段,也是社区自身通过共同行动和共同参与重现社区友爱互助关系、实现居民自强自立自主的主要内容。因此,无论是社区治理还是社区自治,其内容都在“社区服务”上出现了重合。
而社区网格化是社区了解居民诉求的方式,社区自治是社区居民权利表达与实现的方式。
当前,社区居民的诉求主要以利益和服务诉求为主,而社区参与诉求也是以自身的利益和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因此,在自主性自治社区空间中,社区和居民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各种资源和利益实现有机整合,社区自治的目标即在于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它通过对社区居民利益与服务的需求满足,使社区重新成为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核心要素的自治共同体。
可见,社区服务与社会自治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社区服务既是社区自治的目标也是其内容,社区服务的完善有利于加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社区作为自治共同体的重构。
但是,在城市网格中存在着来自政府各职能部门、社区、居民志愿者等多元的力量,其地位也各自不同。因此,如何努力增强网格中的“自治力”,并使之与行政力相互融通匹配,便成为问题的关键。社区自治是社区网格化的一种完善,因为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体系中,来自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力量其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结点”,是可以并行的。
所以,社区作为基层单位,可以用“网格”来促进“自治”,以“自治”来促进“服务”。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相克和对立,增强其间的亲和与融通,寻找网格化管理与社区自治间的二元交叉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声音】
“社区自治多出现在老旧小区和弃管小区之中,这种社区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很好地管理社区,能够体现社区居民的诉求,还能够减轻社区的负担,是一种非常适合社区的管理方式。而居民也能从自治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剪炉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倪菀聪
“我们作为社区居民,特别支持社区自治,因为我们自己管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我们特别愿意加入社区自治的队伍,因为社区自治,说白了就是为自己工作,为自己服务,社区就变得像自己的大家庭一样。”
——丹东市元宝区兴东街道林江名城社区居民张阿姨
“作为社区网格员,我每天都要走进社区了解居民情况。但单靠网格员的能力,还是不能完全掌握社区居民的诉求。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了社区自治的队伍中来,志愿者、巡逻员,社区居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投入社区自治的队伍,这对我们社区网格化是一种补充。”
——本溪市平山区站前街道市府社区网格员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