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困境儿童走出“困境”
编者按:
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
近年来,困境儿童一词频现于政府文件和新闻媒介,困境儿童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困境儿童的问题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也就成了各国家儿童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今后儿童保护的工作重点之一。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我国困境儿童保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其实,我省困境儿童救助工作早已开启,目前,全省部分地区已经实施保障困境儿童的种种措施。

救助计划让困境儿童露出笑脸
【背景】
多方行动 关爱困境儿童
2010年起,民政部将孤儿纳入国家保障范围,通过审核,每名孤儿可获得每月不低于600元的基本生活费。但部分困境儿童,因各种原因达不到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条件,只能从最低生活保障等其他社会保障方面得到帮助。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要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
《意见》提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要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于残疾儿童,要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要将其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全面落实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和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意见》还提道,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取得办园许可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开展学前教育。支持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在做好机构内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同时,为社会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困境儿童入学和不失学,依法完成义务教育。
2015年,省委、省政府重点开展“慈善关爱困境儿童”项目,针对省内18周岁以下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因重残、重病、经济困难无法履行抚养义务或儿童身体重残、重病,以及家庭贫困面临辍学或突遇意外事故、灾害面临困境等贫困家庭的儿童,慈善总会将给予1000元到1万元的一次性临时救助,用于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等方面费用,使他们健康成长。
今年我省重点民生工程“蓓蕾慈善救助”、“春蕾慈善行动”和“慈善关爱困境儿童”3个项目已相继启动。
“蓓蕾慈善救助”主要是对城乡低保户、低保边缘户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肿瘤、脑瘫、尿毒症、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18周岁以下儿童,实施手术治疗或医疗救助。一次性住院期间发生的医疗费,在农村合作医疗或城市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超过5000元以上的,将给予一次性4000—50000元的救助。
“春蕾慈善行动”主要救助农村贫困家庭中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1-9年级学生。救助内容包括资助书包、笔、工具书等学习用品,帮助贫困地区小学校建立春蕾慈善书屋,提供包含教育、艺术、文学、科普、少儿、动漫、工具、综合等八大类相关书籍和用具。
“慈善关爱困境儿童”项目,也将根据受助儿童实际情况开展相应救助。
【案例】
上学,她与困境相遇

保护困境儿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6岁,正是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年龄,但林亚(化名)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虽然林亚也坐在教室里和其他的孩子一样读书,可她未来的路却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
林亚住在沈阳市沈河区新北站街道狮慈社区,她的家里没有爸爸,没有妈妈,只有一个患了脑血栓的爷爷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
狮慈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苗苗告诉记者,林亚的爸爸妈妈没有结婚,爸爸进了监狱,妈妈扔下林亚就走了,于是林亚只能和爷爷住在一间小小的插间里,两张床就几乎占满了整个屋子。
小的时候林亚和其他孩子还没有太大区别,除了家里生活困难一点,但爷爷奶奶也没有让她少一顿饭,少一件衣服。可到了上学的年龄,林亚的爷爷就犯了愁。
因为林亚当初属于未婚生子,爸爸妈妈又抛弃了她,所以她一直也没上户口,如今到了上学年龄,没有户口就上不了学。
可林亚爷爷一打听,想要上户口,不仅得缴纳近3万元的罚款,还必须找到林亚的妈妈,这可让这个困难的家庭犯了愁。
一方面,3万元的罚款对林亚的爷爷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另一方面,林亚的妈妈从抛下林亚后就没露过面,也没留下过任何联系方式,根本不知道该从何找起。
林亚的爷爷实在没办法就找到了社区。
苗苗了解了此事,马上和社区志愿者联系了教育局,并同学校沟通,暂时解决了林亚上小学的问题。
虽然小学的问题暂时解决了,可等6年以后,没有户口的林亚上初中又将是一个问题。
苗苗说:“林亚的问题我们都很犯愁,我们都很心疼这个孩子,所以社区和志愿者也会经常捐助给她一些学习、生活用品,可我们的帮助只能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她的问题,我还是希望能有相关政策,能帮助这个孩子真正融入社会。”
其实,像林亚一样的孩子在全省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也许面对的困境和林亚不一样,可他们面对社会的无奈却是一样的。那么如何才能帮助这些孩子摆脱困境呢?
【探访】
爱,在这里传递
近日,记者来到丹东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看望这里的孩子,这里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叫涵涵,她是丹东市实行《丹东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后救助的第一个困境未成年人。
记者一走进楼里,就听见了孩子们欢快的歌声:
请你把爱心灌溉枯萎的花朵,哪怕是即将凋落,它也会慢慢复活;
请你把爱心留给需要爱心的人,因为那不幸的人,需要你给他寄托,爱是奉献不是施舍,爱是付出,不是获得;
请你把爱心散播在每个角落,让世界走向大同,让人间充满欢乐……
循着歌声,记者来到了3楼,孩子们边唱边跳,中间那个头上扎着黄色蝴蝶结、身穿红白条上衣的小女孩,就是涵涵。一曲舞蹈结束后,她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在她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丹东市振兴区团委组织孩子们观影
丹东市振兴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说,“年初的时候,我们发现涵涵居无定所、衣食无着,无人监护照料。随后,我们第一时间与市民政局沟通,向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申请了临时监护救助。但是,当时我们市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是一项新开展的工作,由于救助站内设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内部设施正在筹建当中,目前不具备临时监护托养涵涵的条件。根据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要求,我们只能通过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委托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临时代养监护涵涵。”
从今年1月8日开始,小涵涵就有了“新家”,来这儿之后,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了看护她特意增加了一名保育员。孩子目前的状态比较好,“爱说话、开朗,和小朋友们处得也挺好。”市第一福利院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记者了解,去年4月,丹东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丹东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完成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从试点到实施的转变。各县(市)依托当地的救助管理机构,相继在凤城、东港、宽甸三地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每个保护中心都给孩子们准备了宿舍而且摆设温馨,床铺也干干净净。
经过近一年多的探索,丹东市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现了转型升级和创新,及时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向面临生活困境的未成年人保护转变,特别是把近年来因父母重病、吸毒或服刑而无人抚养、失学辍学、留守流动、遭受家庭暴力等未成年人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突出了民政部门代表政府依法“托底”的保障作用。
除了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之外,丹东团市委还经常组织活动,丰富困境儿童的假期生活。
在刚刚过去的假期,丹东团市委、丹东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振兴团区委就组织辖区内生活困难和留守儿童、单亲儿童一起观影。振兴团区委宋书记告诉记者,此次活动是共青团关爱农村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重点工作项目,在暑假关键阶段突出农村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依托家庭、政府、学校、社会等各界力量,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按照“假期集中服务、专业队伍支持、建设活动阵地、优化结对方式、支持示范项目”五项联动工作思路,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体系,搭建便捷服务平台,坚持以项目促品牌,以结对促服务,以阵地促常态,在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的同时,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宋书记介绍,当天孩子们非常好奇,一直在问:“阿姨,4D电影是什么样子的?”“看电影的同时,座椅会随着剧情晃动,会有风吹等等,从视觉和体感上全面的感受,一会儿你就知道了。”活动中,为快乐成长工作站的农村留守儿童播放了最新上映的影片。孩子们在新奇、兴奋、紧张、开心中度过了难忘的观影时间,个个余兴未尽,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齐齐说:“爸爸妈妈平时都没有时间带我看电影,志愿者叔叔阿姨陪我看电影,椅子还会摇动,我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谢谢志愿者叔叔阿姨们。”
【关注】
各地启动救助困境儿童计划
坐标:大连
救助计划:出台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大连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日前出台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确定保护对象为困境未成年人,具体包括: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弃婴、孤儿,失学、辍学、无业等闲散未成年人,因监护人经常性忽视或家庭暴力、监护人服刑或重病、打拐解救找不到父母等家庭监护缺失的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记录需要帮教转化的未成年人,自身遭遇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的未成年人,贫困家庭中的未成年人,缺乏有效关爱的留守流动未成年人。
其中流动留守儿童是困境未成年人中隐患最多、管理起来最困难的群体。
2015年12月,大连市公安局中山分局春海派出所民警接到报案,一个8岁小男孩在快递站偷抱了几件包裹往家跑。男孩被抓住后,对民警说自己家里没钱了。
随后,民警想要去找男孩的家长,结果发现3个孩子已独自在家十几天,每天都是12岁的大姐做饭,现在家里米面就要见底了,最小的弟弟只能出来想办法“混钱”。
随后,民警帮助仨姐弟住进了社会救助站,他们也成为大连市首例救助的监护缺失困境未成年人。
据了解,仨姐弟是四川人,几年前被爸爸带到大连打工,妈妈很早就离家出走。不久前爸爸去外地讨薪,走前没告诉孩子也没有留钱。
几个孩子说:“晚上睡觉时,我们都锁门,害怕了就把伞打开。”
如果不是小的去偷拿快递,孩子们的情况还不会被发现。救助站工作人员与孩子父亲取得联系时,孩子的父亲在电话里说:“我没说不要他们。我自己都有困难能怎么办?等这边事情办完我就回去,你们管着更好了。”
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监护权缺失现象,以前我们对于这种情况没有更好办法,没有约束力,今年出台了相关文件,我们正在做这方面工作。我们现在会一直照顾孩子们,也找了志愿者给他们辅导功课。等孩子父亲回来,我们要请律师介入,如果他放弃监护权我们走司法程序;如果不放弃,我们也要建立监督回访机制,对其进行监护权矫正、干预,预防悲剧发生。”
坐标:沈阳
救助计划:建立关爱困境儿童综合社区社工服务基地
8月16日,关爱困境儿童综合社区社工服务基地启动仪式在沈阳举行,今年年底前,沈阳市城区每个社区均将有1名关爱困境儿童志愿者。
“关爱困境儿童社工服务基地”是在沈阳市科协、沈阳市妇联、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民政局、沈阳市志愿服务协会和鞍山师范学院积极倡导、支持下,由鞍山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和市护理学会联合发起建立的。
启动仪式上,5名专家与综合社区5名困境儿童结“一对一”对子。
沈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将对社工专业人士和困境儿童“一对一”结对制定统一的要求和跟踪考核流程。要求结对社工履行“六个一”的关爱职责,即:每周与孩子见面了解情况;每半个月与孩子谈心一次;每月与监护人交流一次;每季度与班主任进行一次沟通;每学期参加一次亲子活动;每年陪孩子过一次节。综合社区基地启动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社工专业委员会将在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各成立一个“关爱困境儿童社工服务社区基地”,试运行后,扩广至沈阳各社区。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将在市志愿服务协会的支持下,招募和培训大量的志愿者参与活动,年内实现城区每个社区都有1名关爱困境儿童志愿者。
其实,沈阳市对困境儿童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
2015年3月26日,沈阳市慈善总会公布了2015年新增的3项慈善救助项目。其中,慈善关爱困境儿童项目预计出资36万元,对失去父母、突发事故、患重病大病、辍学等困境儿童予以1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救助,用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费用。
此外,沈阳市慈善总会还将联合爱心企业开展贫困先心病儿童救助计划项目,为沈阳市户籍、贫困家庭和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中患有先心病的未成年人(年龄0至14周岁)免费手术。开展蓓蕾慈善救助项目,为沈阳市城乡贫困家庭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肿瘤、白血病、脑瘫等重大疾病的18周岁(含18周岁)以下的子女给予4000元至5万元的一次性救助。
这些救助让许多困境儿童都感受到了温暖。
【延伸】
多方力量,让爱延续
如今,我省各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了保护机制和良好基础,接下来将如何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对此,教育界、司法界等相关人士建议,要多方联动,构筑未成年人成长的“保护网”。充分发挥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构的作用,健全成员单位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依托学校、社区,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开展志愿结对,对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提供关爱帮扶。
此外,各地应该认真对困境儿童进行摸底调查,为他们建立联系卡,关注这些困境儿童的成长。在偏远地区,应着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帮扶、社会融入等服务,增加专业社工的介入,进一步明确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