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那些人,那些物,那些平安故事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董楠 王大海 栾岚 李滢乐 | 发布时间: 2016-08-29 09:31
小物件见证平安建设者的点点滴滴
 
  编者按:
 
  他们当中有的是综治办主任,有的是司法所长,有的是社区书记,有的是平安志愿者……无论是谁,他们都为维护一方的平安稳定作了突出贡献,与平安之间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当中,我们总能看见一些小物件的身影,如一个破旧的手机,一个用了数十年的杯子,一个记载着平安故事的笔记本,一张常年陪伴左右的桌子,这些小物件虽然毫不起眼,但它们却成为平安建设者工作中最为直观的见证者。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了平安建设者身边,从他们的专属小物件中搜寻到了他们为平安建设做的点点滴滴。
 
  小物件之手机
  “朋友圈”到“平安圈” 他的工作可圈可点



李庆
 
  大约三年前,记者加了盘锦市兴隆台区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李庆为微信好友,在同期,朋友圈晒饭局的、感慨人生的、旅游的比比皆是,但在朋友圈里几乎看不到李庆发的信息。大约从去年起,终于看到李庆发的朋友圈信息了,信息量并不密集,基本上是一两天发一条,但都是与他的工作相关。他说,智能手机到我手后一直没派上用场,有了网格化后,终于派上了用场,现代信息手段确实为解决综治领域的许多问题提供了便利,所以自己的手机也就成了他完成综治工作的一个工具。
 
  “朋友圈”里可以看出他是干啥的
 
  “家庭为什么这么多矛盾”,这是他在“朋友圈”里发的一条微信。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不是冲在一线的网格员,不总是面对矛盾纠纷的当事人,但是自己也时常走访、调研,并接待上访人员。从中了解到家庭矛盾纠纷在各类矛盾纠纷中所占的比例也算是比较多的。家庭矛盾激化也会演变成严重的事件,比如由吵架引发了离婚,甚至命案。所以作为综治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对家庭矛盾必须重视,要研究家庭矛盾的起因,研究化解的方法。
 
  “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工作方法
 
  在今年3月份,李庆发了一条微信,“兴隆台区全面启动街区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当时兴隆台区提出要准确把握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的要点,确保行动上精准发力。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要实现两个对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与区域资源和社会组织有效对接;做好权力下放的承接工作,与政府简政放权、职能转变的改革有效对接。推动三大转变,治理理念要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治理方式要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基层干部队伍由“压力型”向“活力型”转变。这条微信得到了“朋友圈”里很多的“赞”。
 
  “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平安的力量
 
  今年5月份,在他的“朋友圈”里转发了一个志愿者团体发布的一条微信,“集众人之爱,行大爱之事”。这是一个志愿者团队介绍团队关心特困群体的信息。其中一位受助特困人员就是李庆在接访中遇到的当事人李某。李某为残疾人,在上访中他希望得到资助,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李庆将李某的情况通过微信转给了这个志愿者团队的秘书长王贵峰,王贵峰和他的团队了解李某的情况后,为李某资助了1000元扶贫款,用于其从事卖凉皮儿的生意。之后志愿者发现李某病情恶化后,用微信告知李庆,李庆为志愿者协会联系了一家爱心医院,志愿者协会将李某送到医院救治,使李某病情好转。之后,李某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救助。
 
  “朋友圈”里可以看到他的提醒
 
  每当有新的法律法规实施时,他的“朋友圈”就会出现这些法律法规的解读信息。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多,他就会转发“详解微信拉票骗局”等信息。李庆还会转发“平安盘锦”征文、“开展系列诚信宣传教育活动”等等。
 
  近日,一条条微信跳跃在李庆的“朋友圈”里,“新华社区民情日记倾听居民心声”“网格上的智慧民生”“三级联动——网格上的智慧城管”“应急指挥——网格上的智慧平安”,不仅向朋友们展示了兴隆台区的网格化管理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而且,也向同行介绍了经验。李庆说:“最初我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后来这小小的手机也参与了大平安的创建。随着智能网格化的建设,我的手机马上将成为网格管理平台的一个手持终端了,它的作用会更大。”
 
  小物件之水杯
  小水杯见证了他的大付出
 
  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司法所所长金相臻是镇里的大忙人,在他的桌子上,总放着一个装满水的水杯。忙的时候,一天也想不起来喝一口水。走访的时候,水杯又总伴在他身边。
 
  金相臻今年已经快60岁了,这个水杯一直陪在他身边,见证了他为平安建设所作出的努力。

 
  兢兢业业的调解能手
 
  金相臻曾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和“全国人民调解员能手”的荣誉,别看他岁数不小了,可他干起工作来却一直兢兢业业,特别是在化解矛盾的时候,金相臻既有耐心又有办法。
 
  李奶奶已经80多岁了,共有6个孩子,自从老伴儿去世后,儿女们谁也不想照顾李奶奶,经常因老人赡养问题发生纠纷,相互推脱。李奶奶实在没办法,就找到了金相臻,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经了解,2009年,李奶奶的三儿子王大哥一家搬至李奶奶所住房屋与李奶奶一起生活,李奶奶想着自己总算有个着落,可好景不长,从2013年底开始,王大哥经常与李奶奶发生争吵,甚至有很多时候不让李奶奶回家,导致老人无家可归,四处借住。
 
  金相臻一次又一次地来到王大哥的家里,苦口婆心地做他们的工作,为的就是能让李奶奶安度晚年。可李奶奶却死活不同意再和王大哥生活在一起,金相臻就又找李奶奶的其他5个儿女,一遍又一遍地给他们讲道理,最后,李奶奶的一个女儿决定赡养李奶奶。
 
  李奶奶的住所定下来了,但6个儿女又为赡养费的金额又达不成一致意见,金相臻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释之以法,最后几个人终于在赡养问题上达成了协议。
 
  为了帮助李奶奶,金相臻多次走访李奶奶儿女的家,虽然每次都带着一杯水,但根本没有喝水的时间,水杯经常是怎么背走怎么背回来的。
 
  关爱让矫正之路温暖如春
 
  为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情况,金相臻经常走访,每次出门,水杯都揣在兜里,这个水杯和他走过了许多地方。每当遇到有困难的社区矫正人员,金相臻总要伸出自己的手帮扶一把。
 
  村民苏大哥因罪入狱,后因生病实行暂予监外执行,可苏大哥入狱的几年,不仅与妻子离婚了,儿子也不知道去哪了,苏大哥回到家后情绪特别低沉,整天一句话也不说。
 
  金相臻知道后,经常去看他,和他谈心,给他鼓励,让苏大哥放下思想包袱,并承诺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他。
 
  为了帮助苏大哥,金相臻自掏腰包给苏大哥送去了大米、豆油等生活必需品,平时只要有时间,他就去苏大哥家里看上一眼,缺啥少啥他都不说二话给送去。
 
  去年,苏大哥身体好转,想张罗干点产业,但因缺少资金无法启动。金相臻知道后,又拿出2万元借给他。苏大哥接过钱,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我以为像我这种人是被社会抛弃的,是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的,没想到你还会真心实意地帮我,我一定会好好活着,一定要好好改造。”
 
  等到秋天,苏大哥种的水稻丰收了,瞅着那大片沉甸甸的稻穗,金相臻会心地笑了。
 
  百姓的事都用心去做
 
  平时不出门的时候,水杯就静静地放在金相臻的桌面上,见证了他为百姓付出的努力。
 
  普乐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王瑞侠给记者讲了一件事:“前段时间办公室走进来一名大约50多岁的大哥,说结婚证几年前落在司法所了,我们都觉得这事太不靠谱了,结果金所长竟然帮着把东西找着了。”
 
  王瑞侠回忆,当时看见那个人,金相臻一下子就认出他是哪个村的人,因为他多年工作在调解的第一线,经常走家串户,几乎踏遍了普乐堡镇的各个角落,所以他总会轻而易举地认出来办事的人。
 
  面对几乎不可能办成的事,金相臻却没有随便把人打发走,他认真地记下大哥的个人信息,等金相臻忙完手上的工作,马上去了档案室,不一会儿便找到了两本红色缎面的结婚证,之后,金相臻把这两本结婚证还给了大哥。
 
 
  小物件之笔记本
  小小笔记本记载了社区大平安
 
  赵光红是朝阳市双塔区前进街道商行社区党总支书记,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在工作中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开展一项工作,都会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好,而这样的本子随着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多,被社区工作人员称为“平安笔记本”,因为在这里面记载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平安故事。

 
  小习惯成就了大平安
 
  赵光红今年45岁,是一名拥有20年党龄的老党员,她一直相信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起初这仅仅是她的一个习惯,但在任社区书记以后,她把这个习惯转变为了工作。如今,在商行社区中,赵光红的笔记本已经成为公共用具,大家闲来无事便会翻开看看,从里面学习了很多工作经验。
 
  赵光红的笔记本放在其办公桌右前方的蓝色书架内,记者粗略数了数,足有十余本,随便抽出一本,走访慰问老党员、帮助居民办理失业证、调解漏水纠纷……若干个平安故事展现在了记者眼前,而这一本本日记代表的正是社区的平安。
 
  为居民解难她义不容辞
 
  赵光红到商行社区任社区书记的时间是去年年初,在她笔记本里的若干故事中,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上任之初发生的一件事。
 
  赵光红刚刚上任不久,社区中便迎来了三位古稀老人:“赵书记,我们几家的脏水排不出来,已经好几年时间了,你一定得给我们解决啊。”
 
  原来,三位老人是社区当中的平房住户,因排水管年久失修,污水经常从两侧的居民楼中间流过,致使经常与附近居民发生矛盾纠纷。2013年老旧社区改造后,三位老人多次向承包人反映此事,2014年末,承包人承诺在开春后更换排水系统,但迟迟没有音信。
 
  “三位大姨,你们放心,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了。”赵光红斩钉截铁地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光红首先找到了朝阳市老旧小区改造办公室,但因施工可能会对两侧居民楼造成污染,遭到了居民的强烈反对。于是,她找到了承包人,并向其详细诉说了此事。承包人表示,只要赵光红能够得到住宅楼居民的同意,他们便同意施工。
 
  为此,赵光红和社区工作人员逐户走访,并承诺一定小心施工,不但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谅解,还化解了老人们与大家的矛盾纠纷,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如今,三位老人家的污水可以正常排放了,与附近居民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
 
  小物件之桌子
  “忙碌”的桌子和无私奉献的他
 
  近日,记者来到沈阳市沈河区皇城街道翠生社区的“民情气象站”,在这个1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张“忙碌”的桌子和几把椅子,而常年与这张桌子作伴的就是“民情气象站”的站长戴威。
 
  戴威今年已经 76岁了,2000年从沈阳市一四三中学退休,30多年的教书育人工作使他养成了喜欢关心别人、热心助人、热爱公益事业的良好习惯。2001年5月,戴威成为翠生社区“民情气象站”的站长,从那一天起他就与这张“忙碌”的桌子打上了交道。

 
  “桌子”解难题 筑居民温暖的家
 
  翠生社区作为小区改造的首批小区于2008年开始了针对小区违建、小区卫生、小区设施等等一系列的修缮与整改,戴威全身心投入到了小区的改造中,这一过程中,这张桌子开始“忙碌”起来了,为了拆除多年的违章建筑房,他牺牲自己的时间,挨家挨户做工作,很多居民为此找到戴威,他都在桌子前苦口婆心地去解释,费尽了心思。
 
  就这样,很多居民都自觉地参加到大院的环境建设中来。但也有的居民,因为拆违建涉及了个人的利益,所以不理解,甚至出口骂人,以致要动手伤人,也有以死相威胁的。但为了大院的建设、为了居民能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戴威全然不顾这些,有一个说服一个,把“酸、甜、苦、辣”的担子一人承担,仍然继续他热衷的工作,最后终于得到了大家理解和支持。
 
  社区院内有一处破旧小房进行重新休整与粉刷,戴威从家拿来茶几、沙发和椅子,又自己花钱买来了地板革铺在地上。从此,一个原来黑漆漆的小屋,转眼间变成了亮堂堂的老年活动室,每天都有十几个老人在这里舒服地聊天,愉快地下棋。
 
  “桌子”用真情 现邻里和谐一家亲
 
  社区的工作都是面对居民的,事务繁多,作为站长无任何报酬,并且每天直接与居民接触,面对各种各样的居民百姓,做各种复杂的工作。
 
  戴威告诉记者,记得有一次楼上楼下邻居因为小事没沟通好,吵了起来,可把邻居吓坏了,这可咋办呢?居民第一时间找到了戴威,他把当事人请到了气象站,原来头一天晚上,小两口听见楼上三楼流水响个不停,担心是不是这家人忘了关水龙头,别漏到自己家里来,就到三楼提醒一下。楼上住着一位老太太,小两口说完就回家了,也没当回事。
 
  当天一早,老太太来敲小两口的门,在得知没有漏水时愤怒地说:“你家没漏水,那你巴巴地到我家干啥?”老太太不高兴了,觉得小两口没事找事儿,要求给个说法,双方便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戴威马上联系上老人的儿子,老人的儿子赶来后,戴威把情况说明,老人的儿子挺明事理:“我母亲年纪大了,脾气也大,以后有什么事可以直接跟我沟通。”老人的儿子一番话说完,加上戴威在中间沟通调解,小两口认识到自己也过分较真儿了,跟老人赔礼道歉,两家人最终握手言和。
 
  在戴威的带动下,社区居民心齐了、邻里近了,相互间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我们相信,以后的日子,戴威一定还会继续忙碌,气象站的桌子也一定会继续“忙碌”的。
 
  【记者手记】
  小物件折射大平安
 
  平安建设者的小物件不但承载了他们与平安发生的一个个故事,更反映出了他们为维护一方平安稳定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随着平安辽宁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我省涌现出的平安故事越来越多,在这之中,虽然有些故事看似微小,但它展现了我省平安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使平安辽宁建设得以稳步前行,在各地上演了平安嘉年华,让百姓成为了这场平安盛宴的主角。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大平安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辽沈大地将越来越平安,越来越稳定,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将大幅度提升,同时为辽宁经济发展提供愈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