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请进”怒气冲冲的群众,“送出”解开心结的百姓。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唐革军调解室”解决纠纷于诉前,化解矛盾于初始。
今年70岁的唐革军于2000年成立爱心团队开展公益事业,其曾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称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2019年10月,辽阳中院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邀请唐革军爱心团队进驻诉讼服务中心大厅,成立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
2019年12月末,唐革军(左二)正在向当事人了解情况
把“名人”请进法院“坐堂”
改建后的辽阳中院诉讼服务中心积极探索调解工作室的有效模式,着眼于人民调解队伍建设,选树一批金牌调解员,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个人调解工作室,以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处理疑难积案为工作目标,使中心成为集法治宣传、咨询和矛盾调处于一体的服务实体。
辽阳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邢洪亮提出,进驻人民法院的调解员要是当地有一定威望的人。有一次,邢洪亮到社区调解室调研时,唐革军爱心团队的名字让他印象深刻,社区居民对团队连番称赞,称其为“草根明星”。一番论证后,辽阳中院找到唐革军,希望聘请唐革军爱心团队在辽阳中院诉讼服务中心成立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
“我们不会法言法语,群众能相信我们吗?”唐革军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但是一想到能帮助更多的人,她又下定决心,边学边做,努力将调解工作室打造成为群众的“解忧室”。
观察入微解心结
从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手中接过调解记录本,唐革军爱心团队“上岗”了。
向丽艳是唐革军爱心团队中的一员,也是辽阳中院“唐革军调解室”的常驻调解员。她说话温柔、善于观察,有一次,一位老人来到诉讼服务中心,进门就拉着工作人员的手大哭,向丽艳闻声走来,将老人请进了调解室。
原来,老人对几十年前一个案件的判决一直不满意,但是苦于没有新证据,没有再上诉。心结解不开,严重影响了老人的生活,儿女也因为老人的“胡闹”疏远了她。临近中午,向丽艳对老人说:“我去食堂打两份饭,咱俩边吃边说。”老人一听,向丽艳不赶自己走反而留自己,顿时觉得有了知心人。
整整6个小时,老人将多年的委屈说了出来,向丽艳一直耐心倾听,直到老人问她:“你说我该怎么办?”向丽艳没有再提案子的事,反而和老人聊起了往事,老人回想起年轻时的自己,又说起现在这个到处抱怨的自己,眼含泪水说:“不应该再合计了,都过去了。”
向丽艳告诉记者,之所以能解开老人的心结,是因为她在交谈中一直在观察老人,她说:“我发现老人爱美,而且穿衣打扮也很讲究,应该是很热爱生活的人,这些年大道理她应该听了不少,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帮助她找回自己。”
唠家常化解负面情绪
“一有情况他们就出现,把群众请进调解室聊一聊。”辽阳中院诉讼服务中心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
日前,一位老者走进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他情绪激动,拍着桌子要求法院给他解决问题。唐革军等人热情地把老人让进调解室。原来老人反映的是自家宅基地的面积问题,多次诉讼,但是判决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老人固执地认为是因为自己“出身”不好。
唐革军等人耐心倾听老人的诉说,从过去的共同经历讲到现在的法律制度,从情理讲到法理。老人听得频频点头,表示今天理讲通了、气也顺了,以后再也不钻牛角尖了。
记者了解到,“唐革军调解室”进驻辽阳中院诉讼服务中心以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纠纷化解中的重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公正、高效、便捷、经济的纠纷解决途径。在当事人起诉时,立案窗口将主动引导当事人对涉及婚姻家庭、相邻关系、交通事故、物业服务、民间借贷及其他适宜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的矛盾纠纷交由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