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便民服务的一本账——《民情日记》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王大海 通讯员 李庆 | 发布时间: 2016-08-22 10:12
盘锦市兴隆台区新生街道新华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一册
 
  在盘锦市兴隆台区新生街道新华社区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手里都有一本记录着社情民意的《民情日记》。《民情日记》并不是新华社区独有,但这里的《民情日记》记录的时间却很长久,写得最翔实,这些本子上记录了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走街串巷,进百家门、知百家情、暖万家心、帮百家忙等方方面面的事儿。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量大且繁杂。为了做好社区工作,新华社区工作者在10年前就开始记录《民情日记》了。但那个时候,并不是每名社区工作人员都有一本日记,如今社区的《民情日记》多了。现在新华社区把社区划分了7个网格,每位社区工作者都是网格长,网格的划分更加便于管理,网格长每天带着《民情日记》进行走访,及时了解每家的难题,记好日记,然后再与涉及到的部门协商解决。李哲是社区的妇联委员,也是网格长。8月16日,记者在社区看到李哲正拿着本子在她的网格里走访。天很热,在楼根下的几位大爷大妈看到李哲便问:“干啥来了?还带个本子?”李哲笑呵呵地回答:“这小本子大家没见过?我要把大家向我反映的事全记在里面。”有个姓李的大爷说:“那太好了,我正好有事跟你反映反映。楼上老吴家养了几只鸽子,鸽子窝就在阳台上,鸽子粪经常掉到我家的阳台上,我找了他家几次,他家总是对我说管不了,更可气的是还让我别跟鸽子一般见识。”李哲把这件事情认真记在本子上,然后告诉李大爷,等老吴家有人的时候就跟他家谈谈。养鸽子可以,但不能影响邻居。李大爷说:“好,社区就该管管这样的事。”
 
  回到社区办公室后,记者翻阅新华社区工作人员的《民情日记》,看到还有很多事情。“xx楼的王阿姨身体不太好,老伴又瘫痪在床,老两口的子女不在身边,应该引起关注,王阿姨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她想找个保姆,能帮助她做些家务;请社区帮忙给她老伴办个残疾人证。我们正联系志愿者先帮助王阿姨,到她家打扫卫生,买些菜送上门等。”“今天去网格查看了一下,XX楼道内经过保洁员打扫还是不错的,就是二楼还有堆杂物,我问保洁员是啥情况,保洁员说二楼的住户不让清理,说那些杂物还有用。我找到二楼住户,经过劝说,二楼住户同意处理那些杂物了。楼道内推放杂物,不仅影响人们上下楼,还给消防安全带来隐患。我要注意对其他楼的楼道进行查看。”
 
  记者了解到,新华社区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网格内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账,如户数、人数、单位数、楼宇商户、老年人、未成年人、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等,都要了如指掌。每位社区工作者都能做到“居民情况一口清、特殊群体一口清、重点人员一口清”。李哲说,社区工作者通过定期走访、了解民情民意,才能把居民的困难及时反映给上级部门,能当时解决的绝不拖到明天。民情日记的建立让社区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在最短时间内答复居民的诉求,进一步转变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工作作风。
 
  新华社区成立了网络文明QQ群,QQ群的成立为社区服务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社区居民谁家房子漏雨了,哪家楼道灯坏了,谁家下水道堵了,只要有社区居民在QQ上提出来,社区工作者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也记在“民情日记”本上,有机会就去居民家看看,用《民情日记》随时记录居民的困难并千方百计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在一次走访的时候,社区了解到居民王女士和刘女士都是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而且都有一身的好厨艺,社区工作人员就记录下来。不久驻街单位某集团与社区联系需要两名食堂做饭人员,社区就把她们俩推荐给了该集团的食堂,从此她们俩有了稳定的岗位和固定的收入,像这样的事情在新华社区不胜枚举。十年来,社区累计解决家长里短的问题几百件。
 
  新华社区的每名工作人员都认真写《民情日记》。社区妇联委员李哲的《民情日记》经过街道、区、市的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在盘锦市开展的《民情日记》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
 
  如今,《民情日记》已经成为连接群众和社区、街道的最好纽带。新华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民情日记》要求社区工作者真正做到与居民的“零距离”接触,掌握居民第一手材料,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消除,同时也有效提高了为居民的办事效率。